日前,南京市国土局在官方网站挂出两宗地块的收回公告,称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去年以56.2亿元出让的当年全国总价地王南京滨江2号地块。地王被收回一时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曾经的地王为何会被收回?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何时才能结束?地方财政模式还可以有怎样的创新?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微博]、张鸿、特约评论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共同评论。
南京收回地王,北京,上海再出地王。一收一捧之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否将发生改变?财政收入放缓,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又该何去何从?
7月5日,南京市国土局在官方网站发布地块收回公告,称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去年出让的南京滨江2号地块。这幅地块总出让面积为36.4万平方米,规划性质为商住混合用地,地块综合容积率1.99,中冶置业旗下的南京滨江老城改造公司于去年11月以56.2亿元的底价拍下,一举夺得当年全国的总价地王的称号。
中冶集团2012年的财报显示,公司已支付2号地块的竟买保证金人民币11.3亿元,距地块总价56.2亿元有着不小的距离,另据报道,中冶2012年业绩大幅下滑,公司2012年亏损约69.52亿元。
有收回地王的也有不断拍出地王的。上周,一度被叫停的北京夏家胡同地块拍卖重新举牌。
拍卖师:2万8000平米80号,第3次。
最终,茂源地产以17.7亿元和配建3.8万平米公租房的条件胜出。媒体测算,以建安成本4000元每平米来计算,扣除公租房以后,折合商品房楼面价达到42000元每平方米。
就在同一天,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地块开始拍卖,齐氏家起始价25.82亿元,现场参与竞买的包括万科,金地,中海,招商,卓越等8家开发企业。
主持人:请各位竞买人理性竞价,主持人也有点hold不住了,不好意思。
经过323轮的竞价,万科最终以48.7亿元的总价拿下了这个地块,上海年内总价地王时隔7天再度刷新。经过测算,这个地块成交楼板价,每平方米达到2.14万元,溢价率达88%。近几个月,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整体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新华社援引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到6月份,全国城土地出让金为7629亿元,同比增加了47%,土地溢价率为16%,今年前5个月,土地出让金各月同比增幅均在三成以上。溢价率也在高位运行。5月份,创下了新高,达到了21%,老地王退出,新地王上场,土地市场,地方财政,何去何从?
张鸿:地方政府是不是得像中国足协一样,赔人家一把?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一方的说法就是政府说公共利益需要,我们现在的规划和原来规划不太一样了,有一些变量。那么如果是因为政府的规划改了,导致人家不得不退地的话,那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是不是得像中国足协一样,得赔人家一把?对不对?因为你改了,人家亏了,对吧?还有一个说法是,这个新闻后面会缀上,中冶集团上半年亏损了,没钱了,资金链断了,如果你这个企业资金链断了,你弄不了的话,你说让政府收回去就收回去了,那是不是你也得再亏损一点?所以要是仅仅是政府一纸公告说这个就退了,然后双方没有任何有损失,那这个我觉得关系太好了,这是不好理解的。
马光远:地方政府和中冶找到了共赢之道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谜团,我从这些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有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中冶,中冶本身因为是亏损的,在去年的上市公司亏损排行榜上,他是排在第三位的,那么可能他没钱了,交不了钱,但是又好像有人讲说钱已经全部交了,所以这是一个谜。第二,因为他是全国的总地王,地王里面的地王,国土部要开始调查了,一调查的话,紧接着就要退地王了,那么我们想这里面有没有别的猫腻?这很可能会有如果没有任何猫腻的话,那到国土部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会作出如此大的一个反应。第三个情况可能是什么呢?去年卖地的时候,因为去年土地市场比较低迷,能够卖出去一块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今年人家各地出的地王的溢价率,也就是说我的女儿我出嫁的时候嫁便宜了,嫁妆要的太少了。这块地当年卖的时候是没有溢价的,标价就是56个亿。
从目前双方的反应来看,应该说双方找到了共赢之道,也就是说你的女儿我不要了,给你退回去,同时大家都感觉还很舒服。
连平:今年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需求较大 今年土地财政的现象会比去年更加明显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这个现象恐怕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说地方政府不差钱,我觉得地方政府对于资金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目前政府换届基本都已经到位,那么新的政府又有新的发展的目标,从而需要大量的投资;第二个方面,在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用钱;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他过去已经借了很多的钱,那么未来还需要还钱,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是这个融资平台还债的,相对来说是一个高峰期。
我觉得可能今年土地财政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年份,也就是说,今年土地财政的现象会比去年来说要更加的明显,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从现在整个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增长的速度是在放缓,那么企业的状况不是很好,这个企业的效益,我们看到明显的增速是在放缓。那么对于政府来说,无非是两大块,一块就是卖地而得到的收入。另一块就是税费,因为经济增长状况不太好,所以税的收入的增速肯定会比前些年要来的低,我们肯定最近中央政府也好,地方政府也好,这个税收增长在这块来说是相当慢的;而且从费来说,今年按照国务院改革的目标可能很多方面的税还要减少,所以税的收入的增长也是不容乐观的。
马光远:加大推地量是地方政府创收的主要方面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今年看到,在我们经常关注的几个数据里,GDP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CPI,还有财政收入里,我们经常以前讲财政收入增长过快,两位数,甚至20%以上的增长。那么今年我们看到个位数,在我们关注的几个数字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最低的。那么在这里面,税收的增长放缓是一个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税收增长放缓,那么对土地的依赖就会成为必然,而且上半年我们看到整个土地市场、整个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新一轮回暖的情况,所以对地方政府来讲赶快推地,加大推地量,加大完成以前的土地规划,就成了当前主要的任务,而且成为创收的主要方面。
张鸿:对地方政府来说 卖地是最简单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我们的做都是正确的事情,就是包括我们减税,然后让地方政府能够有更好的一些民生上的支出,但是减税,你还要增加支出,你税收入本身减少了,然后你支出再增加,地方政府就面临着收入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办?那就寻找这个路径依赖,卖地是最简单的,这么多年来就是靠卖地来的。而且刚才连平先生说的,我觉得特别赞同的一句话就是,今年,还有明年,就是短期内,这个还债的高峰期来了。因为过去地方政府就是这么多年来,地方政府可能只卖地,我花就完了,我把未来的地卖了花了就完了,现在我们到了开始红利减少了,开始还钱了。但现在,地方政府不光要挣本年的钱,还要还原来的钱。所以审计署有一个报告说的非常清楚,有一些样本城市,4个省,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收入偿还的本息是2315亿,它占到2012年当年可支配的土地收入的1.25倍,也就是说你要还的钱,你土地全卖了还不够。
连平:地方政府现在手里有的主要是税和费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当然地方政府从现在运行的情况来看,主要是税和费,刚才我们讲了增长的空间不大,当然将来他遇到还债的困难的时候,当然他的资产可以出来发挥作用。比如说是手中拥有的一些资产、一些股权等等,将来都可以变现。还比如说它相关的一些上市公司,将来上市公司可以在市场上抛售掉,还有一些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但是股权也可以是通过私下里转让,也可以变现。
马光远: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收入到一定程度后 对实体经济的挤压会很严重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土地财政的依赖症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我的好朋友管青曾经做了十多年的一个研究,这10多年的一个变化是什么?从1989年的时候,土地收入只有四点多亿,到2010年三点多万亿,那么十多年的时间面,土地收入增长了七千多倍,那么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的比例增长了多少?他的土地是增长了308倍。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占的比重达到多少?连平先生讲30%,40%都是好的,那么全国平均达到了70%以上,这是很严重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剩下土地收入了。如果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收入,我倒觉得还债还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这是很严重的。
曹远征:财政体制改革是处理土地财政最核心的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土地财政)是依赖于财税体制改革,重新梳理财政在整个经济中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树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安排,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谈到怎么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财政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是处理土地财政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马光远:地方政府的负债增长相当快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今天,财政部副部长对记者答问的时候说,新一届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地方融资平台的家底摸清楚,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我们以前2010年,10.7万亿债务的基础上,今天过了三年以后,这个债务是多少?我们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数据。但是这个债务的增长,我们从片言只语去看,这个增长是相当快的,那么我们还看到中央领导讲,我们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我觉得这个刀刃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地方政府负债过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不该干的事他干了,有些大的一些投资根本没必要,这些投资完全可以让民间投资去投资,政府支持太多的话,你当然没钱了。
我们想,第一个是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地方债)搞清楚,因为猜测非常多。我看到一个大概的数据是30多万亿。
张鸿:地方债到底是多少 希望能有个明确的数字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到现在为止,地方债到底是多少?我们得到了两个数字,一个是10.7万亿,这是2010年的,一个是今年上半年的36个城市的3.85万亿,这两个数字都来自于审计署。所以我也希望财政部既然有这样的一个表态,那你和地方政府,和银行好好对对帐,我们能够尽快地看到这个对帐单,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明确的一个对帐单的话,你接下来所有的政策都师出无名。我们现在没有数字,所有的数字都要猜,如果我们说一个特别多的话,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出来辟谣说,那个数字是假的。
曹远征:最重要的是财税体制的改革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随着就业的压力不是很大,那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就在减弱,因为过去说发展经济是为了保就业,就业压力不大,然后政府是不是会退出一部分经济活动,不要那么去办,更多的投资和国有企业,那么它的开支压力就会减少,有些支出责任可能原先是中央政府。比如说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这都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如果中央政府把责任再承担一部分,你会发现地方的支出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地方支出大大减少,那么它就不需要急着去融资去找钱。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来看怎么给地方配财力,这是一个思路,这是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如果这一套思想没有的话,其它问题都是变成技术问题,怎么理财怎么弄,这都是技术问题,最重要是财税体制的改革。
(《央视财经评论》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