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奶粉反垄断国货当自强

2013年07月04日 08:07  北京晨报 

  洋奶粉企业肆无忌惮涨价的日子已经结束。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雀巢方面均向北京晨报记者确认,公司目前正在接受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7月3日《北京晨报》)

  建议

  自强才是最有力反垄断

  发改委方面表示,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奶粉价格偏高,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和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其实不用发改委调查,洋奶粉价格偏高已经成为民众共识,但也普遍被民众接受,这从洋奶粉的销售量上就可以看出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洋奶粉借机牟利,奶爸奶妈们花高价买安全,宁愿伤钱也不愿伤身。

  “支持国货,我爱中华”,笔者很想喊出这个口号,但看到桌子上给宝宝买的美素奶粉,我无语了。300元一桶的奶粉曾一度让孩儿他爸牙疼都不敢看医生,但是咬咬牙,我们认了。如今在国人心中,奶粉质量是与大品牌、纯进口、高价位画等号的,这让洋奶粉涨价涨得理直气壮,放着这么好的牟利机会,不涨才是傻子呢。正因为“国产奶”的不争气才让“外国奶”如此大牌,是“国产奶”惯坏了“洋品牌”。

  洋品牌垄断市场,无疑会给中国品牌、中国经济带来创伤,政府反垄断是为了国产企业,也是为了诸多买家,但是相比之下,国产奶粉走上自强之路,才是最有力的反垄断。否则针对洋品牌的调查、改革,只能是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打破洋货垄断,唯有国货自强不息,谁买东西不想买个质量,买个安心?中国奶粉企业应看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重视消费者的意愿,产品质量是商业的基石,群众口碑是企业的支柱,少了这两样,企业就失去了活力,不堪一击。政府也要积极投入到重建国产奶信心中去,帮助的方法唯有把好质量关,督促国内乳制品企业成长,不要因为现在对地方企业的一时疼惜,断了企业发展的后路。让洋奶粉垄断倒逼国产奶粉自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王琦

  呼吁

  期待能使奶粉价格下降

  此次奶粉企业价格反垄断调查,主要是针对进口品牌,从市场份额和销售价格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均处于前列,行业影响力也非常大。而通过数据也可看出,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进口奶粉国内外价差已超过两倍。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陆市场上奶粉零售价太高,消费者被迫要额外支付一大笔费用,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进口奶粉之所以敢卖高价,年年找各种理由轮番涨价,就是看中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意识很强,对进口奶粉的信任度更高,为了孩子健康着想,再贵也要买。进口奶粉能够占据市场主流,主要受益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国产奶粉因质量问题陷入信任危机,无法与进口奶粉抗衡。甚至于为谋得一席之地,国产品牌奶粉也纷纷打出使用进口奶源的旗号,以至形成强化效应,进口奶粉的地位愈发稳固,对市场价格的把控能力也越强,并从中获取巨大的溢价空间。

  无论从市场份额、国内外产品价差还是价格掌控能力来看,进口品牌奶粉均有垄断操纵之嫌,发改委对其发起反垄断调查,乃是合情合理之举。虽然反垄断来得晚了点,但还是能够发挥出一定的威慑力,按照此前白酒反垄断结果来看,巨额罚单开出以后,企业还是老实很多,市场走向也发生了逆转。而从消费者的立场看,对奶粉反垄断密切关注,就是希望能够将奶粉价格打下来,使其更贴近居民消费水平,而非搞成奢侈品来卖。

  近期,政府针对奶粉行业频频出台各种政策,目的就是清理整顿乳业乱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可以喝到放心奶,享受到价廉质优的奶粉。可见,发改委采取的反垄断措施,实则是在大棋局下的重要一步,借此机会敲山震虎,逼迫奶粉企业放弃高价营销模式,回归至理性市场竞争,将奶粉的不合理利润拉下来。

  江德斌

  反思

  警惕“罚后便涨”现象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控制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话语权是洋奶粉屡次提价的支撑。“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约为350亿,其中洋奶粉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从某种意义讲,在缺乏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国内洋奶粉过高的价格,使得国内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于反垄断调查结果,应当坚持“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调查甚至处罚之后,奶粉价格不降反升,使消费者没有享受到公正的待遇,那么监管层面就应当进行反思。2011年,面对调控物价的巨大压力,以及涉嫌价格操控的指控,先有发改委的约谈,后有相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不涨”承诺,并对擅自涨价的联合利华开出了200万元的罚单,但随之相关企业便顺势而涨。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对垄断、操纵价格行为的高度警惕,以及对市场的监管严格,反垄断条款和处罚的严厉,国内的监管则相对宽松,无论是从立法层面,还是执法环节,对于操纵价格等行为都施之过软,甚至上演了“罚后便涨”的现象。如果此次调查,未能挤去暴利的泡沫,让价格回归常态和理性,使消费者从中真正获益,那么反垄断便没有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

  敢不敢反,善不善反是一回事,“反得怎么样”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是电信领域的反垄断,还是白酒行业,只进行了数十起调查的国内反价格垄断,其能力建设明显偏弱,与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更是不成比例。在无法做到全面突破的情况下,抓住一个点“痛打深挖”,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也是公众的最大期待。如此看来,洋奶粉反垄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唐伟

  延伸

  不止洋奶粉涉嫌垄断

  从目前的经济生活现实来看,涉嫌价格垄断应该被调查的企业,远不止洋奶粉,应包括众多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

  以智能手机为例,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已被苹果、三星[微博]等国外手机品牌垄断,是不争的事实。而从价格表现来看,中国市场价格偏高明显,一款16GB版本的iPhone 5手机,中国市场的价格就比美国高出23%,一款三星Galaxy Note 8.0手机,也比三星在美国的售价高出30%多。虽然不同市场实行差别定价,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但这些企业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联合运营商,实施了针对中国市场的不公平高价以牟取暴利,是应该被调查的。

  《反垄断法》颁布实施5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共对50多起重大价格垄断案件开展了调查,其中既有对三星、 LG这样的国外企业,有奇美、友达等台湾企业,也有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大陆企业,还有广西米粉行业、浙江富阳造纸行业、广东海砂开采行业等区域企业,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已经取得的成效警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近年来,舆论呼吁进行反价格垄断调查,比如,农产品恶炒、焦炭业减产保价、旅游风景区“占山为王”涨价、日化巨头集体涨价、食用油集体涨价、成品油市场……但几乎都没有了下文。这说明,我国的反价格垄断,还存在明显的“选择性”,选择危及民族产业安全的外国企业,选择触及经济政策底线的企业,选择已经忍无可忍的企业,而对更多或明或暗的价格垄断现象,却往往选择了视而不见。实际上,我国目前价格垄断的重灾区,是由政府行为引起的价格垄断问题。比如,政府通过竞标拍卖引起的河道采砂、短途汽车客运的价格垄断,指定服务的定点照相、机动车检测、车辆挂牌等价格垄断,以及石油、通信、银行等国家垄断企业和水、电、气等公共产品提供企业的不断涨价问题。

  对洋奶粉开展反垄断调查是应该的,而对更多各种各样的价格垄断行为,也应该及时亮出调查之剑。

  郭文婧

  ■三言两语

  ●只要降低价格,消费者落得实惠,我乐见其成!

  ——张亮

  ●对洋奶粉反垄断调查,对国产奶粉并不一定是利好消息呀,为什么公知们会说是国产奶的阴谋呢?

  ——饶国平

  ●进口奶粉愈演愈烈的涨价潮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国内奶粉的信心丧失,而对国外品牌奶粉的高度信任及“价高质优”的认识误区综合造成的。反垄断调查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国外品牌奶粉价格下降,但这也将有利于其向中低端市场拓展,国产奶粉市场或将受到挤压。

  ——神农

  ●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中份额最大的贝因美,已经紧急宣布降价啦。

  ——乐来西

  ●法律面前,“土洋平等”。牌子再响,也不能目无法纪频繁涨价。治理“洋奶粉”价格虚高,在严格反垄断同时,更需用国产好奶粉提升消费者信心。

  ——人民日报

  ●洋奶粉今天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避免垄断操纵。可惜的是,国产奶粉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次次地跌倒、爬起、再跌倒,让消费者的信心消失殆尽。

  ——斯进化

  ●说洋品牌奶粉成本100卖800,所以构成垄断,但为什么不能说说国产奶粉呢?人家跨境生产制造,然后穿洋过海运到中国才这点成本, 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国产奶粉成本更低呢?如果是那样,是不是现有售价也构成了暴利,这又该如何处理?市场经济下,谁对谁错呢?

  ——张国鹏

  ●既能震慑牟取不当利益的投机做法,也是属于国产奶企的难得机遇。

  ——魏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强奸多名幼女官员死刑复核书公布
  • 体育巴里奥斯称合同逃税 上诉FIFA禁赛恒大
  • 娱乐网友曝李天一同伙背景:家境殷实无后台
  • 财经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奏效:洋奶粉紧急降价
  • 科技苹果iWatch商标中国注册或遇麻烦
  • 博客律师:如果藏獒咬死女童案发生在美国
  • 读书蒋介石为何只与原配夫人育有子嗣
  • 教育本科生大一创业大三结婚大四带女儿毕业
  • 育儿美国产子全球最贵平均成本5.2万美元
  • 叶檀:证监会财务核查结果让人害怕
  • 梅新育:底特律破产的误区
  • 陶冬:QE退出难有完美结局
  • 吴玉慈:天下富人一样贪
  • 倪金节: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在哪里
  • 张卫星:我赌股市大跌赢了30桌饭
  • 陈序:警惕房价上涨再成预期
  • 王绍东:应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利率
  • 钮文新:这次的股灾谁负责
  • 张庭宾:中国金融危机可能在2013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