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欧双方的反复磋商和交涉,特别是在李克强总理亲自努力下,中国输欧盟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才没有走入死胡同。尽管如此,欧盟委员会日前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将执行两个月11.8%的临时税率,并有可能征收高达47.6%的反倾销税率。我认为,欧盟这一做法理据不足,缺乏合法性,是站不住脚的。
光伏产品价格的下降是全球性趋势
近年来,中国对欧光伏产品出口价格确实趋于走低,并且低于多数欧洲竞争对手。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全球产能过剩和市场供过于求是光伏产品价格走低的根本原因。2011年,全球太阳能组件产能达到50GW,但全球需求仅达24GW,均价比上一年低了44%;2012年,全球太阳能组件产能更达到了60GW。从产品特性来说,光伏产品如同电子产品,其价格下降将有可能会成为长期性的趋势。经过比较能够看到,不仅中国输欧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其他国家输欧光伏产品价格同样在不断下降,近几年欧盟出口中国的光伏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降。
其次,综合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是中国光伏产品具有较强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如同其他出口产品,中国光伏行业享有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注重技术进步、提高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有中国企业组件发电功率达到285W,创造并保持着世界纪录,而且已经建成并投产500MW生产线。中国光伏企业在硅锭制造技术、冶金级多晶硅、高效能电池片等多项技术上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定优势地位。
第三,进口原材料价格下降是中国光伏产品价格能够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过去几年主要原材料多晶硅价格一路下跌, 2008年时近300美元/公斤,2009年跌到了100美元/公斤,2010年跌到了50美元/公斤,今年最低下跌到了15美元/公斤。原材料成本降低大大促进了光伏电池价格成本的下降,而欧盟也是中国光伏企业原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欧盟替代国的做法,人为地制造了倾销假象。欧盟将印度作为反倾销调查的替代国,而印度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中国存在巨大差别。在光伏行业,印度的生产规模远远不能和中国相比,其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产能约1GW,最大的光伏企业产能不足200MW,欧盟将印度作为反倾销调查替代国对中国来说是不公正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优势在电池组件及电池板生产环节,欧盟的优势在技术研发、原材料、设备制造等领域,并且各自的优势最终都能在价格上有所体现。这是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中欧双方发挥比较优势、自由竞争的结果。换言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价格虽低,但并未低于正常价值,因此,在没有充分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就判定中国企业构成倾销是毫无道理的。
欧盟光伏产业困难的真正原因
欧债危机以来,欧盟部分光伏企业确实面临严重困难,但这种困难既根源于全球市场的不景气,更重要的应归咎于欧盟自身。
首先,这源自欧盟自身的政策。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欧盟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能源转型,其多个成员国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措施,通过补贴激励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如德国推出EEG法案,确定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上网电价政策促进光伏市场发展,导致对太阳能电池组件需求量逐年增大。至2011年,欧洲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51.7GW,约占全球74.5%。近年来,欧洲国家相继下调上网电价补贴政策,造成市场需求不振。直接导致欧盟各国光伏行业出现了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倒闭等现象。
其次,欧债危机的持续加剧了光伏行业的困境。欧债危机迫使欧洲各国采取紧缩政策,纷纷大幅度削减补贴政策,大大压缩了其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欧盟各国迟迟无法走出欧债危机阴影,失业率高企,行业普遍不景气。今年1-3月,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7%,已经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世界银行[微博]预计欧元区2013年GDP将下降0.4%,这直接导致包括光伏行业的许多产业持续低迷。
第三,欧盟光伏企业面临的困境也与其自身商业经营策略失误有关。以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案的最主要申请人“太阳能世界”(Solar World)公司为例,该企业在其采购光伏电池主要原材料多晶硅时曾采用的是长期订单模式,期间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给这家企业造成难以消化的损失。将此种企业自身商业经营策略失误造成的损失归结于中国进口产品也是不公正的。
前些年,中国光伏产业正是在德国等欧洲光伏补贴政策激励下,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得到迅速壮大,但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同样受累于欧盟的困境。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同比下降35%,其中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出口同比下降达40%以上;在多晶硅行业,目前中国43家多晶硅企业只有8家能勉强开工,其他80%的企业都已经停产,光伏电池产业也有大量企业停产停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光伏产业也是欧盟光伏产业政策的受害者。
既然中国光伏产品不是造成欧洲光伏产业困境的原因,或者说没有足够事实能够说明对其造成损害或者损害威胁,则这两者间自然就不存在关联,欧盟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也就失去了理据。
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损人害己
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中国与欧盟在光伏产业中是高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国的重点集中在晶硅电池制造环节,而欧盟在原材料、设备供应、安装及电站运营这一个长链条中占据了优势。中国近年来累计从海外进口的光伏产品生产设备近400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部分来自欧盟。
欧盟对华光伏产品设限将影响到其原辅材、设备和系统集成等多领域的企业,尤其是其系统集成商将遭受重大打击。由于欧盟主要国家光伏补贴在不断下调,双反后光伏产品价格的下降不如预期,将会直接抬高系统集成成本,使得这些系统集成商的经营压力增大,预计会有更多的企业破产。由于系统集成环节创造的劳动岗位约为整个产业链的60%,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工人失业。受到影响的还有逆变器、支架、控制器等系统配套企业,以及物流、分销、金融等服务行业。不久前,一家瑞士独立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使欧盟丧失24.2万个就业岗位,而欧盟光伏生产商可能新增的就业数量最多不会超过光伏产业链所失去就业机会的20%。
此外,欧盟的措施将给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中欧关系及欧盟经济前景蒙上不确定性的阴影,这可能才是欧盟的最大损失。(作者何茂春系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