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姗
“大企业受欢迎,小企业很难过,投资之前很好,投资之后好狠,总而言之一句话:公平机会和平等规则的制定没有解决好。”
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场圆桌讨论上,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处境和生存状态。在这场集合了48位民营企业家和投行、投资基金专业人士参与的圆桌讨论中,如何突破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上面临的障碍,依然是碰撞最激烈的话题。
不过,民营企业家们也指出,在新一届政府释放改革的积极信号后,目前的生存环境已经“略微改善”,而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如何主动寻找到未来更大的市场,更是当务之急。
呼吁取消成分、废除审批
“应该取消中国企业的成分区别,让资源尽可能市场化配置,减少行政审批!”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在发言中多次提到了民营企业仍处在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下,呼吁取消民企和国企的成分之分。
郑永刚称,中国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做不强、做不大,除了企业本身存在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公平竞争环境、公平政策方面有着不足,后者是一个核心问题。比如在民营企业参与垄断行业竞争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参股水平受限,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话语权。
在圆桌讨论现场所做的调查也显示,在市场准入方面,52%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在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市场准入,14%的人认为是融资环境。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也认为,现在政府的平台太多、投资太多、国有企业太多,这是阻碍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监管在一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必须是透明的,法制化的,平等对待的,而不能对特殊成分有特殊的政策和歧视,甚至从上到下的政策执行都不统一。”
“投资是企业家的事,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应该由企业家来判断,坐在办公室的官员,对未来产业的方向不可能比企业家判断更准确,而且他们还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张维迎说,“在我看来,很多政府的行政审批应该彻底废除。”
不过,尽管对政府的监管过严和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所诟病,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依然是将自身的战略制定,主要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密切结合。对此,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提醒说,企业对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判断,“既要研究‘十二五’规划,更要关注市场,眼睛不要总盯着政府,而是要跟踪市场需要什么。”
创新求差异,量力而行“走出去”
在圆桌讨论期间,参与讨论的一些民营企业家也承认,目前所面临的挑战除了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还包括自身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缺乏。
“对于企业来说,未来不管是在营销、资本还是其他经营资源方面,都会越来越有限,因此要优中选优,在人才和资源配置方面做到进一步专业化,主动寻找未来更大的市场。”在谈到目前阶段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如何提升和发展时,郑永刚如此表示。
那么,未来的市场到底在哪里?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微博]在多个投资领域收获颇丰,在他看来,目前全球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发展机会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追求创新、科技和差异化三方面。
在创新领域,沈南鹏称,目前包括担保在内的地方小金融成长非常快,民营企业有很多可为之处;房地产三四线城市、保障房建设等也有不少机会;而在资源能源方面,民企也可以在“走出去”方面找到自己的机会,比如很多海外的收购兼并更适合民营企业做,目前已经有众多民企在探索海外能源资源类的投资。
在科技领域,沈南鹏指出,此前中国的企业普遍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比例比较少,而今天的民企应该会更加重视科技上的投入,以求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做得更好。
而在差异化方面,沈南鹏认为,民营企业在信息科技尤其是无线互联网、大数据方面大有可为,目前,百度[微博]、阿里巴巴[微博]、腾讯等无论在市值还是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已经在全球有相当地位;在医疗服务和医疗健康领域,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预计未来还会高速成长,长期看好;而在金融服务业,随着利率市场化,消费升级,金融服务业百花齐放,民营企业会有更多的参与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开拓国内市场,目前很多民营企业,也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中国的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经连续四年高速增长。对此,圆桌讨论现场所做的调查显示,促使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因,是希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品牌和渠道,以提升竞争力,不过,对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来说,主要的挑战集中在对投资地法律环境和商业文化不熟悉,以及并购后整合能力的欠缺。
未来三到五年到底是选择海外拓展还是国内拓展?对此,李剑阁建议,有能力的企业要“走出去”,但也要根据自己产业、行业的特点量力而行,根据自己企业的实力和团队,选择合适的市场,而政府也可以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些帮助,尤其是在“走出去”时的法律、文化和整合能力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