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瞭望】废除养老金“双轨制”难在哪里
本报记者 石述思
人民网[微博]会前一项调查表明,“社会保障”连续4年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更有一些网民认为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但这场变革远比想象得复杂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一项调查显示,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则高于4000元。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黄方毅表示,养老金“双轨制”应该靠拢并轨,“但是一时不能做到的话,那就应该提高企业职工待遇。”
但麻烦的是,自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最近一次调整后,预计企业人员退休金将达1893元/人/月,而调查显示,不少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希望上调养老金的呼声依然很高。
尽管退休职工养老金“九连涨”,但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相比,差距年年还在拉大。考虑物价尤其是生活资料的上涨幅度,部分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
其背后既有国企改革的遗留难题,也有机关事业单位配套改革滞后的问题,交织多年,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
并轨遇到的第一问题是,按照可操作的统一的社会化养老路径,待遇骤降,比如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出现提前退休现象;第二,新旧制度较难衔接,改革后,公务员将与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费,统账结合,部分积累,那么改革前所欠的那部分养老金如何解决?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但推进过程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事业单位改革本身就相当复杂艰巨,再加上养老待遇问题,又进一步使改革步履维艰。而这背后又牵扯到深层行政体制改革和精兵简政的问题——本次两会推动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无疑会创造一个更成熟的并轨前提。
随着改革的深化,公共性服务政府的逐步确立,国家财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有更充足的理由向民生尤其是社保倾斜,以减轻公众对养老金空账方面的担忧。
再次,探索养老金增值保值途径,把养老金蛋糕做大,提高养老金的保障能力和水平。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建议国企应该划拨更多股份给社保基金,从10%提高到30%至50%,是个不错的提议。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公务员阶层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改革针对的首要阶层。能否摆脱自身利益的束缚,将在未来考量政策制定者的觉悟。
不过,按照国际惯例,公务员由于没有额外收入,在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制度下,一般养老金替代率要高出社会其他阶层,但前提是公权力机关需要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精兵简政,实现高效廉洁运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委员3月4日说,养老金“双轨制”等一系列问题正在进行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这个综合课题还包括应对老龄化的资金安排,养老金空账、缺口、投资运营、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转移接续问题,退休年龄问题,多层次养老保障问题,如何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大病保险等。
鉴于其系统庞杂,胡委员没有给出具体并轨时间表。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说,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这让我们增强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