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谢国忠等专家热议日企逃离中国能否解低迷

2012年11月20日 14:34  国际金融报 微博
CFP图 CFP图

  编者按:

  随着日企业绩发布期的来临,因“购岛闹剧”引发的中日紧张局势对日本企业业绩的具体影响相继浮出水面。继部分日本工程机械和汽车类企业下调全年盈利预期后,近日两大电子消费巨头东芝和松下也先后宣布下调2012年财年业绩预期,东芝预计全年营业利润将下降13%,松下更是将财年业绩预期从盈利500亿日元下调为亏损7650亿日元。据统计,10月1日至30日,共有118家日本企业调整了2012财年销售收入预期,其中包括以电机、汽车企业为主的90家企业。但事实上,“购岛闹剧”仅是日企业绩持续下滑的催化剂,昔日的“日企神话”似乎正在走向一条不归路。

  ■ 本期嘉宾:

  张季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  

  王丹青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宋颂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话题一

  日企缘何溃败

  从上世纪60年代崛起到本世纪初,日企凭借细分的产业体系、先进的技术创新,几乎统治了电子产品领域。一大批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之一。然而,以电子消费企业为代表的日企业绩节节下滑。根据Capital IQ的最新统计数据,松下、夏普和索尼到本财年底合计将亏损37万亿日元(合460亿美元),相当于此前18年的利润总和。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日企业绩不振?是中国、美国等竞争对手太过强大?是受长期积弱的日本经济拖累?还是去年日本强震的负面影响持续发酵?抑或,是日本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王丹青:今年年初,日企业绩相对回暖。但随着购岛风波及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低迷,日企业绩严重下滑。众多日本的重要企业都调低了今年的业绩预期,甚至爆出了史上少见的亏损。

  全球经济的大环境走势决定了日企业绩的下滑。就竞争对手看,中韩企业的快速发展、欧美企业不断地自我调整,导致日本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相对以往逐渐减弱,竞争能力的下降必然会影响日本企业的业绩。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谷期,整体表现不佳,也对日企的业绩有负面影响。其次,去年“3·11”地震短期内对日企造成了破坏性影响。总之,日本企业业绩下滑主因是日本经济转型的滞后、本土市场的饱和及增长更多依赖于国际市场的投资。

  谢国忠:日本经济自金融危机后就一直低迷。今年日本的业绩又持续下滑,可以说形势异常严峻。首先,他们擅长的电子行业、移动网络方面的业绩收益不佳;其次,由于国际问题,汽车制造业在中国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相比韩国、中国,日本的竞争力明显不如往年。自己擅长的领域转型失败,更给日本经济的发展雪上加霜。

  当然,日本企业业绩下滑,与其一直依赖的国际市场投资的缩减息息相关。国外投资减少,国内产品出口业绩不佳,是造成整个日本经济萎靡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日本自身综合国力对国际的影响力与其经济能力不匹配,海外扩张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宋颂兴:日企业绩的下滑主要是原来经济调整的过程还没有结束。

  话题二

  “购岛”影响几何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国。但今年9月因钓鱼岛事件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几乎降到“冰点”后,日本企业的业绩正在加速下滑。以汽车行业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日系汽车10月共计销售9.89万辆,环比下降38.22%,同比下降59.41%,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10万辆。从市场份额上看,日系汽车首次跌破10%,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61%,占有率相比上月下降4.55个百分点。 

  那么,钓鱼岛事件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王丹青:日企在中国工厂的生产情况受到影响,部分企业降低产能,甚至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关闭。同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产品销售大幅下降,以汽车、电子用品为代表,这严重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经营业绩。这种影响很大,毕竟中国是日本非常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也是日本企业业绩的重要来源。但这种影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因而如果能及时处理,影响就会逐步减少。

  谢国忠:日本的汽车行业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比例是22%。因此,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汽车行业所蒙受的损失必然巨大。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在中国都受到了“冷遇”,更让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遭受巨大亏损。所以说,日本今年下半年业绩的下滑,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了“钓鱼岛”事件。它或许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走低。

  张季风:岛争的影响主要是今年9月之后,但目前数据不完整,不能立即下判断。但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影响或许还是挺大的。

  宋颂兴:短期会有影响,如汽车工业销量的明显下滑。但下滑的销量是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对日本本土的影响不会很快显现。也就是说,岛争对日本的负面影响不会像媒体报道得那样大。而且,经济影响是相互的,对日本企业会有影响,对中国企业一样会有。

  话题三

  日企“逃离”中国?

  因为钓鱼岛事件,日本似乎也在逐渐改变对中国市场过于依赖的情况。比如,日产汽车就将2012财年全球预计销量由原来的535万辆调整至508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销售目标下调一大半,达到17.5万辆;本田汽车正计划2012/13年度在日本销售85万辆汽车,较之前的预估高出16%。在稀土领域,之前极度依赖中国稀土资源的日企,正打算和中亚及东南亚国家,以合资入股或直接进口的方式引进他国的稀土。

  甚至有观点认为,未来日企,如汽车、电子领域的企业,会将产能逐步转向东南亚国家,以“逃离”中国市场。那么,日本企业真的就不在乎中国市场了吗?

  王丹青:日企不会退出中国市场,而是会更加高度地重视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而计划从中国转移的是日本的产能,集中在生产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反日情绪高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中国成本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提升,这是导致日本企业计划产能外移的重要。由于生产成本等原因,即便没有“购岛”事件,日本也会调整。毕竟,中国地区来自劳动力低成本的竞争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成本非常有竞争力。

  谢国忠:低端产业的转移是整个国际贸易形势的趋势,这个是由劳动力价格决定的。所以市场转移到东南亚不是日本一个国家的作为。而提到退出中国市场,最终要根据日本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若日本企业在中国没有利益可图,或要继续迎接重大亏损的风险,它就没有必要留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

  但另一方面,日本一直以来依赖国际市场,中国作为一个潜能极大的市场,我想日本暂时是无法完全退出的。所以,对于日本转移市场到东南亚并会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个人觉得是舆论,且东南亚的市场模式不适用于日本经济的发展。

  张季风:作出这个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岛争的局势如何。如果事态平静下来,就不会退出。因为日企及日本的经济和产业界都看得很清楚,日本将来的发展出路在亚洲,亚洲的发展主要在中国。

  宋颂兴:日企本就在进行结构调整,就算没有钓鱼岛事件,调整依然会持续。只是岛争使它的产业转型加速。日企退出中国是不现实的,现在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还在谈判和探讨,未来的走向根本说不定。短期来看,日企在中国受到的打击主要是它的汽车市场。待中日双方冷静下来,中国的消费者也会重新从经济角度考虑,短期情绪不会是主导。且在中国的日本商品大多是合资企业生产,产品都是中国的配套产品,封杀日本产品,也是堵住自己的路。

  话题四

  日企如何前进

  在内外环境的压力下,日企的业绩不断下滑,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难道,日企真的将陷入长期的黑暗和低迷期?真的就会从全球产业链的版图中不断萎缩,甚至是消失吗?也真的不会再出现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美国疯狂购买标志性建筑的盛景了吗?

  王丹青:各领风骚数百年。经过上世纪的狂飙突进,日企最好的时代过去了。但日本企业仍具备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因而,未来日本企业的发展可期。而且随着日本企业在业绩下降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和转型,日本可以恢复到不错的状态,但重现上世纪那种横扫全球的优势,应该机会不大了。

  可以说,日本企业今天所遇到的,接下来中国企业也一样会遇到,中国企业走的是和日本企业一样的路,日本企业接下来怎样走出泥潭,对中国企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谢国忠:个人不看好近期内日本经济的发展。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日本已陷入泥潭。它之前尝试过走转型之路,结果并不成功。所以,日本经济若企图复苏,就须走贬值的道路,以刺激国外出口贸易。

  张季风:日企处在转型当中,应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日企在整体技术水平方面依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经营方面存在问题。日本很多经济学家都说,日本经济“胜在技术,败在经营”。日企在未来把经营做好,技术创新再推进,不会有太大问题。

  宋颂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依托于美国的产业转移,借助机会,将本身的产业强化和提高,很多产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能转移的产业没有多少了,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当时发展起来,给日本很大的压力。日本长期注重应用技术,对于技术的研究、创新不够,没有产业引进,要靠自身的能力来发展,这是摆在日本企业面前的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日企有近忧但无远虑?(短评)

  ■ 黄烨

  今年2月,当众多日本企业公布了“哀鸿遍野”的2011年全年业绩之时,《国际金融报》曾用“深陷迷途还是柳暗花明”来猜测日企未来的走向。

  然而,从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的业绩看,多数日企还是更多地“深陷迷途”,而没有“柳暗花明”——目前,不仅享誉全球的传统优势产业——电子、汽车等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在缩小,就连金融危机逃过大劫的游戏、动漫等产业也愈发被人看衰——据专业游戏网站gamasutra报道,知名游戏企业Capcom的元老及Game Republic创始人Yoshiki Okamoto今年9月就明确说,日本开发商制作出全球热销的主机游戏已愈发艰难,日本主机游戏可能即将走到末路。

  从外部环境看,现在更有部分美国对冲基金盯上了日本大型公司。有报道称,这些对冲基金正购入后者债务相关信用违约掉期,这些公司包括索尼、松下等电子产品生产商及日本造纸、神户制钢等大宗商品出口商。

  日企走到如今这一步,并非“一日之寒”。除了积弱不振的日本经济、扰动企业的日本汇率走向、去年3月日本强震的拖累等因素外,自身创新能力和守旧的管理理念,都在制约着日本企业的前进步伐。同时,今年9月开始的中日钓鱼岛纷争,更让日本企业“雪上加霜”。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即便曾引领全球的日本企业如今再怎么“落寞”,他们仍在电子、汽车、钢铁等领域掌握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并保留着核心的资源。同时,与中国企业不同,不管走在全球哪个国家,日企仍拥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索尼、松下、日立等无不为外人知晓。

  而且,就未来看,一旦他们改变目前守旧的发展思路,摆脱业务中的累赘,他们仍有希望在未来的产业链中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关链接

  【事件】

  日本要求赔偿100亿日元

  11月13日,日本内阁召开会议,首次讨论在华日本企业遭受损失问题。日本政府称,日本企业在游行中遭受重大损失,准备替在华日企提出高达100亿日元(约合7.8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索赔。相关文件称,“在华日系车企应该完全按照中国的法律进行索赔”,强调中国对此次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政府将尽快要求中国政府进行赔偿。

  【评析】

  中国没义务赔偿在华日企损失

  ■ 王传言

  由于日本提出钓鱼岛国有化而导致的中日关系危机理应由日本负责,而由此连带产生的日本企业的损失无疑也应该由日本政府来负责,而不应该将这样的责任直接推卸掉,反咬一口,要让中国来承担。所以,日本国会的要求无疑是荒诞的,在华日企这几个月的损失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回归到日本国内,寻找提出钓鱼岛国有化的人以及政府。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在中国各地爆发的反日游行中,日本企业遭受的损失约为数十亿至100亿日元。不仅如此,在华日企还做出了减少产出,甚至退出中国的计划,这其中必然存在着巨大损失,不仅是企业的利润,更可怕的是会导致更多的中国人失业。所以,从经济的角度上看,中日关系的焦灼状态其实对于双方都是毫无益处的,当挺直脖子叫嚣着要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时候,随着日本在华企业的减少或者减产,受到直接损失的不是日本企业本身,其实正是中国人,那些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

  既然从根源上讲,日本企业的损失是由于钓鱼岛国有化导致的。那么,中国没有理由来赔偿其损失。再者,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也理应接受市场大潮的考验,而政治因素也正是市场经济影响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了企业的运作,那么,企业本身就会产生依赖感,也会扭曲自身的价值意义,给企业的运作造成无形的障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 新闻张德江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 孙政才兼任
  • 体育NBA-快船胜马刺登西区第1 恒大签冯仁亮
  • 娱乐汤唯遭时尚杂志曝料称其爱装并耍大牌
  • 财经新浪金麒麟论坛今日举行 嘉宾和议程
  • 科技南京电信20M光纤宽带上传仅1M遭诟病
  • 博客流浪儿童死于垃圾箱该谁辞职 古代钱多重
  • 读书文化新观察:江南style凭啥红?
  • 教育官二代北漂5年受挫 靠拼爹回家当公务员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
  • 辜胜阻:三个平等是十八大重大创新
  • 王巍:犹太金融阴谋论的起源
  • 尹中立:美国楼市复苏将打压中国楼市
  • 鲁政委:中国热钱之争
  • 张五常:寿山石雕艺术的伟大与悲哀
  • 赵伟:诺奖青睐和谐社会设计者
  • 汤敏:让农村金融更普惠
  • 叶檀:征收房产税大势所趋
  • 陈虎:酒鬼酒会否触发白酒业滑铁卢
  • 陈思进:在北美 退税支票不是好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