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数据,在说明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信号。或者说,宏观经济逐渐企稳。这是全球经济疲弱背景下的一抹亮色。
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主要指标增长速度虽然在回落,但是回落幅度在收窄,并且有些指标增速还在加快。特别是9月份的经济运行指标更有起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2%,比上个月增速回升了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个月回升了1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速则达到9.9%,回升了7.2个百分点。
下行经济开始筑底,应可归为“稳增长”决策的阶段性成绩。半年多前,决策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当时的形势之下,“确保经济复苏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不平衡的复苏比平衡的衰退要好。”
这半年多里,中国经济面临着短期稳增长与长期经济转型之间的一些矛盾,国民经济运行遭遇了不小的考验。所幸决策层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这是稳增长能够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也为宏观经济的筑底奠定了基础。
稳增长的成绩表明,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无可置疑。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也会因为市场失灵等问题而备受挑战。半年多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对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速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宏观经济企稳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走出U型。未来经济如何演进,跟国内外经济大势密切相关,也跟经济主体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就此而言,在乐见积极信号之时,也有必要保留几分冷静与清醒。
从全球经济来看,总体形势难以让人乐观。近来多个国际经济机构在展望未来经济时,多持忧虑心态。亦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外需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各经济体间经济融合度日益加深,使得外部因素的影响更不容小视,直接关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从国内情况来看,内需的不足、制度变革未能到位、税负偏重、企业家精神不够张扬等诸多问题,仍然摆在眼前。这既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影响经济的增长质量。短期的经济企稳,不会一劳永逸。在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增速减缓比较明显,且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稳的情形下,如何巩固成绩,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未来的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短期增长与中长期发展之间的平衡。短期而言,要继续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方面有所作为;中长期而言,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已到关键时期,短期政策选择当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
其实,就中长期而言,主要问题不在于看不到方向,而在于政策实施与改革的推进存在着诸多障碍。比如结构性减税,财政支出规模已经有所扩大,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减税力度仍然不够,财税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扩大内需问题,关键在于改革,既要想方设法增加民众收入,又要想方设法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背景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实显得迟缓。唯有逐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能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让渡给中低收入阶层,进而刺激基本消费需求。这也势必要触碰一些既得利益越来越固化的现实。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经济同样也是如此。在宏观经济企稳的条件之下,方方面面须看到仍然沉重的任务与挑战,未雨绸缪,沉着应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