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近日发布一条消息称,以往在香港楼市常见的温州投资客组团赴港买楼投资的现象,已经在香港市场上绝迹超过半年。深圳一家专业的香港房地产业务代理机构,由于半年多未接到来自温州的一笔业务,已经撤回了设在温州的机构,其业务经理慨叹,与一两年前相比,温州客赴港炒楼的业务滑落实在太大了。
在最近几年我国内地商品房价格疯狂上涨的阶段,投机资本曾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温州炒楼团,温州当地一些楼市投资客组成的炒楼团啸聚于内地各大城市,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当地房价的急剧躁动。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开展以后,内地各大城市推行的限购政策对这种炒楼团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他们已经没有了活动空间。因此,在内地的房地产市场上,温州炒楼团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但是,逐利资本不会放弃积极寻找市场缝隙的机会,限购政策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将温州炒楼团驱赶出了内地楼市后,炒楼团很快将触角伸到了不受中央政府调控政策影响的香港楼市。弹丸之地的香港在楼市上的供求紧张程度远远超过内地城市,特别是香港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一方面成为全球资金吞吐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另一方面对全球就业人口产生了高居不下的吸引力,不仅造成了香港楼市价格多年来不断走高的趋势,而且也造成了香港楼市多年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香港特区政府不像内地政府对经济运行具有便利的干预途径,因此特区政府除了兴建一些廉租屋供应普通民众以外,一般不会运用行政手段对商品房市场进行行政干预。这一特点为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客提供了便利条件,最近几十年来香港涌现的一些大富豪大多是从楼市成功发迹的,进入香港的温州炒楼团只是拾了香港房地产市场富豪的“牙慧”。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远远超前于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对温州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温州民间资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构成,其经营内容主要为“三来一补”构成的出口外向型业务,其资金来源大量依赖民间借贷。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对外部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前几年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有较强需求的背景下,温州的日子过得不错,但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理想,大量民间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进行疯狂投机,从而使民间借贷所形成的资金链越拉越长,其间隐伏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突出。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温州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民间金融环境也迅速恶化,高利贷更是成为触发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一个火山口。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温州市有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半数为制造业及关联企业;温州制鞋企业从2003年的4000多家下降到目前的3000多家;温州紧固件行业近几年已消失的企业超过1000家;温州金属打火机企业从鼎盛时期的500多家减少到100余家。很显然,温州的民间资本优势不仅已经不复存在,更是成为当地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并且开始影响到温州的实体经济。
曾经出没于香港楼市的温州炒楼团绝迹香港,这对香港房地产市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近几十年里,香港房地产市场在本土的和来自全球的投资客的炒作之下,已经成为全球楼价最高的大城市之一,加重了本土居民的生活负担,也推高了香港的商务成本,因此,香港市民并不欢迎温州炒楼团在香港的出现。但是,现在温州炒楼团在香港的消失,并不是特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的结果,而是温州民间资本陷入困境的反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对于民间资本发展的长期忽视,使民间资本的投资路径狭窄,这些资金要么只能成为助长房地产市场恶炒的热钱,要么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要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蒂还是在于要建立起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让民间资本参与到更多的投资领域,让活跃在民间的巨量资金能够有出路,有正常的投资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