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悖论:地方财政收入持续跑赢GDP
在经济下滑不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苦苦煎熬的当下,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却跑赢GDP增速,不得不佩服地方政府确有非凡财技。
但悖论在于,以“稳增长”为名目的这种煞费苦心的财富转移,却可能最终影响经济企稳。因为此举既伤害了现有企业,若无有效的财政公开和监督机制,又未必能将资金落实到新批项目中。
继8月份刚爆出全国31个省份中除上海、北京和浙江外,28个省份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超过G D P增速之后,最近又有媒体报道,7月和8月,地方政府继续在财收上加大发力,经济总量位列前14名的城市多半财政收入又跑赢了GD P增速。
按道理,经济下滑,在企业销售和盈利都缩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从企业得来的税收应该相应下滑。如今地方财收增速仿佛不受经济下滑影响,其财技高在何处?一是加大对企业乃至居民的税收征缴力度,比如近期的合肥向农民工征个税;二是拓宽非税收入,包括各项罚款、车号拍卖及对企业征收各项杂费。两者统而言之,民间俗语概括为“刮地皮”。
头顶这样的“恶名”,地方政府或许也很委屈:稳增长的资金压力重呀!确实,今年的稳增长与2008年大不一样,不再是中央撒4万亿,而是要地方筹资。自打中央5月提出稳增长的政策方向以来,迄今各地出台的地方版经济刺激计划已超20万亿规模,而中央除了不断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外,迄今没有出台一笔刺激计划。地方的20万亿从哪里来?——— 刨去好大喜功、口惠而实不至的因素,地方总得拿出点东西做出点动静来吧。招徕民资么,民资也艰难且踌躇,因此少不了要靠“自己”:抱着改造现实的精神,克服企业钱包缩水的困难,尽量让政府的钱包鼓囊些。
但悖论在于,这种煞费苦心的财富转移,对稳增长却很可能弊大于利,影响经济企稳。首先,企业实实在在会被伤到。不仅各级政策口号宣扬的为企业减税减负可能流于空谈,说不定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还更重。以广州上半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缴税总额增长8.6%,但营业收入仅增6.2%,利润负增长6.2%。稳增长起码要稳住现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吧,在企业受伤的情况下,如何稳增长?
或许有人说,现在处于企业优胜劣汰的调结构时期,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在基建。发改委今年也批准了总投资达8700亿元的轨道交通项目,且依然要靠各地方自行落实。如果地方政府能把刮地皮得来的钱,真正投入到这些项目并取得成效的话,确对稳增长有利。
但请允许笔者杞人忧天一下,地方政府会不会把企业辛苦挣来的钱大把花掉了呢?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的,君不见每年的三公支出高企且明细不清么?又何曾见明细具体的财收支出呢?所以,以伤害现有企业为代价、跑赢了经济增速的地方财政收入,能否有效落实到新批的项目中,真要打个问号。如果落实不力——— 这是很有可能的——— 不只延缓了新批项目对投资的拉动,更会延误经济企稳的时机。
南都经济评论员 辛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