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前瞻
早报见习记者 陈月石
一边是CPI数据显示通胀正快速回落,但另一边,PPI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暗示经济探底仍未结束,在此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何去何从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综观专家学者的评论,考虑到目前经济情况,央行仍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降息可能性不大。此外,不少专家呼吁,在货币政策不能有大动作的前提下,决策层面或许要更多依靠财政政策稳增长。
“目前的政策重心放在稳增长,物价下来后货币政策操作是有空间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有下调的空间,但我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利率连续两次下调后,基准利率并不太高,而且利率降低带来一个问题,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不是很强,对房价的支撑反而特别明显,而房价一起来又会面临调控的压力,这就会面临两难。”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交行金研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昨日如是说。
此外,唐建伟称,国际上对利率方面都以维持不变为主,为避免利差扩大,也会限制国内利率下调。
兴业银行(20.670,-0.17,-0.82%)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的观点和唐建伟相似。他也称,“暂时没有必要降息,因为目前两次降息之后,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主要就是房地产有所反弹;而且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已经打开,要让它发挥作用。但准备金率可以下调,虽然央行频频动用逆回购向市场‘输血’,但小缺口可以用逆回购,大缺口还是要靠降准。”
不过,货币政策的作用或许有限。
“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在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央行在其不久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一语道破政策的两难处境。
专家指出,在经济活跃度依然羸弱,而物价则可能再次抬头的双重压力下,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正行进在一条狭窄的平衡木上,这要求决策者一方面在政策力度上需要更好地把握稳增长与控通胀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政策组合上,加强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今年上半年中国财政盈余接近万亿元,可见政策并没有起到积极财政的作用,下一步财政政策应更有作为,如加大减税力度,在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以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同时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应出台为民间投资松绑的强力政策,让民间资本取代政府成为‘稳投资’的主力军。”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微博)指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