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国内成品油价昨日再次下调,油价3年半来首次三连降,近七成地方的93号汽油从“8元时代”重归“6元时代”。
虽说油价三连降跌幅不及预期,但于广大普通私家车主,油价下调后加一箱油总能省下那么十来元钱,在物价居高不下、降价消息寥若晨星的当下,这总归是让人高兴的事。更何况,往大了说,油价三连跌,也有利于抑通胀稳增长保民生,值得击掌庆贺。
只不过,降价带来的兴奋总是短暂的,高油价压力下的痛苦却是持久的。所以即便激动,有关质疑也依旧尖锐,比如“涨多跌少,油价还是太高”,又如“即便三连降,中国油价还是高过美国”……其中后者已引起管理层注意,10日专门予以回应。
国家发改委官员称,目前中国油价确实比美国高,高的部分主要是在税收环节。专家进一步阐释称,美国税收占成品油价格的百分之十二三,而中国税收占28%~30%,含税不一样导致中美油价每升相差1元钱左右。
实际上,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的质疑由来已久,3年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曾回应过。他说,按销售价格算,美国汽油价略低于我国;如按“裸价”(不含税价格)算,中国油价则低于美国——这一回应曾广遭嘲笑,因为“裸油价”对老百姓来说无任何实际意义,谁能买到“裸油”呢?
从第一次强调“裸价”低于美国,到此次强调税收收归国库,两次回应如出一辙:有点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但也足够坦诚,证实了坊间议论多年的两大事实:一是中国油价确实高过美国,二是原因在于中国税负重。
2011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不足4.3万元人民币,而同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就是5.1万美元,两国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因为税负原因,中国人用油却要比美国人多花1元人民币,挣得少却必须花得多,这让人情何以堪。
当然,中国人税负重,还不仅仅是成品油。去年引发广泛争议的、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商品价格的“中贵美贱”问题,原因就直指高税负;诸多“中国制造”在国内的售价远高于国外,原因也是高税负。
近年来,有关中国税负过重的话题屡被提及,也总会惹得有关人士反驳,但各方资料表明,中国税收增速多年来一直快于经济增速,税负已然不轻。尤其是,直接税不重而间接税偏重,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间接税通过提价等方法,把负担悄无声息地转嫁给了消费者,确实增大了消费者负担。
中国成品油价格,不就是这样吗?
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是要让人更好地生活与发展。中国发展方式已转向以人为本,实现“国富”向“民富”转变及减税惠民也已成各方共识,所以藏富于民不应还是一种愿景,也不应只是口号,更应通过减税予以实现。尤其是,去年近半省市工资涨幅放缓,减税力度尤需提速和强化。
回到成品油,虽说各方关注点多在改变涨多跌少局面、推进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减税少人关注,但相对于改变机制、体制,减税的难度较小、更具操作性,若能改革税率,通过减税实现成品油降价,不仅大快人心,更能为还富于民的减税改革探出新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被人在各方面进行对比终无法避免,这与政治无关。但若税负不改,成品油等始终是“中贵美贱”,尴尬何时是尽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