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尼美舒利可能导致肝损伤”的消息吸引了众多媒体与公众的目光,国家药监局随后表示,该药不良反应监测无异常,按医嘱安全可用。随着事态的发展,尼美舒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争论背后,一场很可能的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浮出水面。
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源起于去年11月召开的北京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当时,该论坛直指尼美舒利肝肾毒性大的问题,并推荐使用同类产品扑热息痛和布洛芬。该论坛宣称,“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后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而国家药监局及各省市药监部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均无严重肝损害及死亡病例报告。有相关信息显示,“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组织方为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当记者求证时,两家单位均予以否认。有媒体报道,一位参与了上述论坛的人士透露:“论坛的赞助方确实是强生公司,赞助费用为100万元。”而关于媒体的相关质疑,强生方面对此一直三缄其口,但强生承认官网的确曾出现禁用“尼美舒利”标识的图片,后来被撤下。
这件一度引发强烈争议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其后被不少媒体爆出,其实质很可能只是一场通过媒体与网络上演的商战大戏。企业暗地的“擂台”,涉及了诬陷与反击等“老套”竞争桥段,赚足眼球的同时也令人胆战心惊。未涉及的企业盘算着坐收渔翁之利,急于想知道药品安全与否的公众成为受害者。国内许多企业及外资企业垄断程度非常高,打倒一方,另一方就在市场获取绝对的优势,所以就钻市场的空子,通过中伤对手,吸引受众眼球,来营造影响声势。
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发展环境相比,中国许多企业发展时间短,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政府部门的得力监管,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比较薄弱,这样的环境也促使企业恶性竞争的滋生。
而在近些年,类似的如“霸王二噁烷致癌事件”、“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等诸多企业“抹黑战”、“口水战”一直层出不穷。对于药品、食品和日化产品等与大众生活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商品,普通人并不了解其化学成分的安全性,也很难界定各种传闻中的准确性。只要负面消息一曝光,往往就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诸多不健康因素。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