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9日19:51 一财网

  振兴实体经济:“虚实”不对立,但不应再“虚火”

  最近,由于两位“首富”对于经济理解定义的不同,引发各界关注。

  在央视财经频道日前播出的《对话》节目中,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TCL董事长李东生三位制造业大佬都把当下制造业的困境归咎于“虚拟经济过火、新商业模式的冲击。”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认为,马云今年十年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五新理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他几个新都是胡说八道。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的马云坐不住了,在“浙江商会十周年大会”演讲时称:“希望大家不要统一把这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纯电商会越来越艰难,纯线下零售会越来越艰难,零售线上线下互补,必须结合起来。”

  宗庆后随后又对媒体称:“互联网管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冲击太大了,把实体经济全搞乱掉了,现在我认为是虚拟经济做过头了。”

  两者各执一词,观者亦各抒已见,此问题甚至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在1月4日召开的2017年第一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谈到:“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是仅仅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网店是新经济,但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实际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无论是李克强的表态,还是从实际角度看,互联网都不应该定义为“虚拟经济”。笔者曾与一些小微企业主交流,如一位在佛山做家具的80后企业主,他称近年越来越难做,其中网店的冲击是影响因素。佛山是中国家具的主要产地,笔者到网上一搜,大部分家具“卖家”也是来自佛山,只不过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价格相对低廉了,服务业越来越周全。从这点可以看出,互联网只不过是一种媒介,家具还是佛山家具厂的家具。

  互联网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不容置疑。且互联网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以物流业为例,有分析称,通过大数据、互联网重构物流业,未来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望从现在的16%下降到5%,相当于每年可以节省出广东省和江苏省的GDP总和(2015年为14.35万亿元)。

  那么何为虚拟经济?综合专业人士观点,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业,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是一个泛金融业的概念。

  无疑,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贷款,证券交易所供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期货市场具备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都与实体经济不对立。

  不过,“虚实”对立之所以在近两年受到关注,乃因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金融“虚火”,导致虚拟经济不但未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反而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挤压,产生负面效应。

  以2015年为例,A股巨幅波动,大涨大跌,上涨时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包括大规模不合理的配资,大跌时又危及金融系统安全,监管层不得不暂停IPO以缓解跌势,导致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功能停摆,此外大涨大跌的社会影响也较差。

  到了2016年,热点城市房价暴涨,同样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原本应属于“实体经济”,但在整体出现高库存,房价上涨主要因投资推动,此时的房地产已金融资本化,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2017年是新的一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动力均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不对立,要振兴实体经济,重要的是抑制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防止资金“脱实入虚”,理顺虚拟经济定位,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对于互联网,更应该利用以服务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陈楚潺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