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青松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此前的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即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专家指出,此次“定向降准”力度再度加大,结构、导向政策更加明确。然而,目的虽然清晰,但如何能确保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够真正流向“三农”和实体经济?带着这个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微博]。
强化监管,防止资金外逃
《中国企业报》:此次“定向降准”有哪些积极意义?
董登新:存款准备金在欧美不作差异化的安排,而在我国是作差异化的安排。“定向降准”的优点是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尤其是对结构性调整、产业政策扶持、对“三农”和西部经济起到重点扶持的作用。此次“定向降准”有利于资金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
“定向降准”属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举措,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
另外,此次“定向降准”制度安排还体现了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中讲到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精神,即未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保持定力”的含义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同时,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盘活信贷资金存量、优化信贷资金结构。“定向降准”正是上述货币政策精神的总体体现和贯彻执行。
《中国企业报》:如何确保贷款流向“三农”和实体经济?
董登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将释放更多流动资金。不过,此次“定向降准”也存在操作上的难题,弄不好会出现资金外流和外逃。
资金是跨地区流动的。“定向降准”一般按地区性的政策安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降准,这意味着某一个特定地区信贷规模的扩张。因此,如果监管不到位,有可能在降准地区出现资金外流和外逃,也就是说资金没有流向降准的地区。这样的话很可能会抵消一部分政策效应。
因此,“定向降准”关键在于“定位精准”,要求细化政策、加强监管,确保降准地区的资金不外流、不外逃。要对降准地区的相关银行信贷投向进行跟踪监督,确保降准的农商行、农合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流向“三农”和实体经济。
银行急需调整贷款结构
支持潜力巨大新兴产业
《中国企业报》“定向降准”对解决农业融资有多大作用?
董登新:此次“定向降准”对解决农业融资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三农”贷款的有效需求;第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导向;第三,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推进。
“定向降准”具有差异化的特点,适合在相对划定的区域发挥作用。其将对某个封闭的地区有好的效果,比较容易操作,因此将对“三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对单个产业的推动作用则有很大的难度。
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政策转移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国家货币政策对西部地区也可能采取“定向降准”的安排,对陕西、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大省或自治区采取类似政策。
《中国企业报》:“定向降准”后资金存量进一步放大,银行贷款结构如何调整?
董登新:目前银行贷款规模已经足够,“定向降准”后资金存量将进一步放大,在此前贷款规模过度扩张的背景下,银行急需调整贷款结构,支持潜力巨大、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而不是资金外流或流向楼市以及产能过剩产业。同时,这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定向降准”
不会演变为“全面降准”
《中国企业报》:鉴于此次“定向降准”力度较大,业界担心“定向降准”是否会演变为“全面降准”?
董登新:中央虽然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取向的改变,货币政策不会进行整体性的放松。“定向降准”不会演变为“全面降准”。主要原因是过去银行贷款规模扩张过度,现在亟须整固,要消化银行不良贷款,对过去大扩张时期的贷款进行消化,不会大面积的降准。
如果“全面降准”,将会刺激银行贷款的快速扩张,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过快上升。事实上,目前银行正在做的事情是盘活信贷资金存量、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不适合大规模扩张信贷规模。
总体而言,国家货币政策的总方针还是要“保持定力”,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当务之急是盘活信贷资金存量,优化信贷资金结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