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上海自贸区,要的不是政策红包,而是改革红利。”在9月26日举行的上海第七届参事国是论坛上,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王新奎在主题演讲中说到。
王新奎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正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重构的新趋势所采取的以开放促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不是传统的由优惠和特殊政策构成的“政策洼地”,而是可复制的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
他认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创新形成的趋势下,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仅应该是具有金融控制力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而且还应该是具有创新控制力的全球创新推进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不但是全球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而且还应该是跨国的创新性中小企业的集聚地。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的上升。目前,纽约、伦敦等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在迅速地向国际创新中心的方向发展。
至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王新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自贸区研究之初,就已经有所考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改革要为自贸区的总体改革服务,二是人民币“走出去”的窗口。
“现在都在拟定当中,现在是试一件事情,办一件事情,不是说先放开,大家做。比如金融,我想一定是按照产品来设计政策。”王新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具体而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改革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王新奎指出,首先是以国际高标准为标杆,改革服务部门外商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并进而为我国整体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可供复制的经验。在逐步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基础上,使上海率先成为我国的全球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集聚地,培育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创新控制力。
其次,提高资本项目的自由化程度,逐步推进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在为我国整体推进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提供可供复制经验的同事,使上海率先成为我国的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地,强化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金融控制力。
王新奎最后表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在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供复制的经验同时,按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不断改善和优化上海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