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外贸增速超预期隐忧依然存在

2013年08月09日 06:58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    周俊生专栏

  海关总署8月8日公布的今年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数据,给人带来了一丝乐观气氛。数据表明,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改变了前几个月的下降趋势,出现较快增长,外贸总值达3541亿美元,同比增长7.8%,出口1859亿美元,进口16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10.5%。与6月份相比,进口与出口都出现了大幅反弹,而且其增长速度双双创下3个月新高。7月份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国内的预期,此前几个月,由于外贸大幅度下降,在国内产生了对外贸的悲观气氛,而7月份报出的数据虽不能说已使这种悲观气氛一扫而空,但也减去了大半。

  对外贸易出现的这股增长势头令人欣慰。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的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构成了直接挑战,上半年GDP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在投资和内需消费依然保持一定增速的背景之下,外贸的不景气成为拉低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外贸易受外围市场牵制较大,从去年以来,我国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出现了一系列内生性问题,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自然导致中国的外贸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好转,欧盟成员国也基本上摆脱了沉重的债务危机,经济开始复苏,这对中国的外贸复苏也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7月份,中欧贸易增长5%,中美贸易增长10%,其增长势头表明了这些世界主要市场与我国的贸易往来正在向正常水平恢复。

  在观察7月份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增长势头时,有一个情况是值得说一说的。8月初,争执已久的中国输欧光伏产品纠纷成功化解,欧盟接受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避免了在最后关头欧盟向我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危机。紧接着,中国也向欧盟表示了与其就出口中国的葡萄酒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一事展开磋商的态度,表明这一起贸易纠纷也有可能向良性方向发展。进一步,欧盟又表示暂缓对中国电信[微博]设备制造商展开调查。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明,一度紧张的中欧贸易纠纷正在缓解,虽然这些事情都发生在8月,但中欧双方共同表示出的这种友好态度,应该在此之前已向对方释放,这种积极效果在7月份的双方贸易往来中自然也能有所体现。中欧贸易近期出现的良好氛围是双方在利益博弈中互相尊重对方的商业利益所达成的,如果这种积极而务实的态度能够保持下去,中欧贸易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表现出了让人乐观的趋势,但是,分析7月份的外贸结构,仍可看出其中蕴含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因素。一是广东、江苏等7个沿海省市在7月份外贸总值中占据了79%的份额,这说明我国外贸经济仍然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内地省份在这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制约内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历来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担当重要角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出现了增速趋缓的现象,特别是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产品的出口甚至出现了下降,考虑到这些产品大多是民营的中小微企业生产,这表明这类企业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承受的压力很大,如果这种压力不能得到缓解,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这部分优势项目将难以保持下去。

  与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成品不同的是,我国在7月份的进口大项继续是以原材料为主,铁矿砂、煤、原油、大豆、成品油、钢材等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增幅均较为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原材料的进口量居高不下,但这些原材料所需的行业已经陷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困境之中,继续大量进口这些原材料的后面反映的是在产能压缩方面推进的艰难。比如,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铁矿砂,7月份进口同比增幅达到26.7%,这无疑将导致本已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剧行业困境。再比如,我国煤产量的大幅上升已经大幅度超过了需求,以致最近产煤大省山西的省长李小鹏也不得不带头卖煤,但是在7月份,我国进口煤仍有18.3%的增幅,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煤炭行业的市场积压。很显然,如何协调进口物资与国内产能的平衡,不让进口物资成为加剧国内产能过剩的负能量,需要有关方面认真考虑,拿出符合市场化原则的有效对策。(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最高法院通报上海法官夜总会违纪违法案
  • 体育律师举报卡马乔及团队偷漏税 求严惩足协
  • 娱乐梦鸽:原告主动为李天一等手淫促成性交易
  • 财经法国医药巨头内部人自曝行贿500中国医生
  • 科技组图:盘点20大被时代抛弃的手机品牌
  • 博客王石:万科“不拿地王”原则未改变
  • 读书转折:蒋介石为何不敢再喊"反攻大陆"
  • 教育养个孩子多少钱:北京276万是个“传说”
  • 张卫星:全民对赌李克强总理
  • 水皮:在商言商的空间小吗
  • 陶冬:计划生育解禁在即
  • 谢作诗:大师流行是社会不公的表现
  • 王石: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 易鹏:中国地方眼中的城镇化
  • 沈建光: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
  • 姜汝祥: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关心宪政
  • 何亚福:精神分裂的计划生育
  • 黄鸣:职场如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