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栏】为什么央企总是拖累市场
林毅夫:停止不当金融补贴
浙江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省内各行业的产业形态和企业形态,以及企业资金的需求规模和风险特性。
文 │ 本刊记者 孙岚
欧洲的债务危机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对世界经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经济是会逐渐下滑到一部分人预期的7%以下,还是有能力再维持8%左右的增长?浙江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那么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日前,经济学家林毅夫来到浙江,在接受《浙商》记者独家专访时,为浙江金融指点迷津。
2008年至2012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主管发展经济,是首位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任此高职的中国人。
停止不当的金融补贴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与股票市场为重,意味着低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的大企业提供补贴。包括国企在内的多数大型企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应继续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补贴,金融等资源应向弱势的中小企业倾斜。”林毅夫的话掷地有声。
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转型刚开始时,国企遇到很多问题,也得到大量政府补贴。如今不少国企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已具有竞争力,“除了精工、国防等相关行业外,不应该再给国企补贴”。
在解释“补贴”一词时,他说,我国现在的金融结构造成了金融抑制,资金的价格被变相压低,价格压低后,能够从金融体系拿到资金的企业,实际上是拿到补贴。“金融体系中以能为大企业服务的大银行为主,绝大多数农户跟中小微企业得不到金融服务,这样的结果相当于让收入低的人补贴收入高的人,产业受到扭曲。在要素市场资源方面,我们是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但是资源的分配却并不公平,造成谁能拿到资源就给谁,谁能拿到一笔就赚一笔的局面,这方面还是没有改革彻底。”
“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下,小企业、农户以及一般家庭把钱存到银行或投资到股票市场中,结果资金资源过度集中。而只有大型国企和有钱人才有渠道获得较好的金融服务,这样便造成国民分配会越来越往大企业集中,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林毅夫表示,中国今天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在向高收入国家转变过程中,必然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断变动的过程,这中间要有市场竞争,让资源得到比较好的配置,通过竞争提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不可盲从“发展现代金融”
林毅夫透露,学界正在讨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战略。他认为要素市场改革是首位,尤其是金融改革。目前国内舆论较为关注的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改革的一部分,改变金融结构则更为关键。
林毅夫认为,中国的金融业有很大的问题,即盲从“发展现代金融”,而未能根据本国本地实际建立适合的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发达国家的业态是什么?它的产业和技术站在世界最前沿,其主导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风险非常大,对应的资金需求规模亦然,适合这种业态的,就是大银行、股票市场、风险投资。”林毅夫说。
林毅夫忧虑的是,现在全世界都把这种适合于发达国家的金融经验到处推广,“包括我服务过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林毅夫举例说,他在世界银行任首席经济学家时,到过非洲一个小国,该国人口不到800万,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所有工业都还在起步阶段。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建议该国领导人,要发展股票市场,发展风险投资,不要发展小银行,“这完全是在建空中楼阁”。
浙江即将进入人均年收入10000美元大关。“一旦突破,浙江将真正具有竞争力。”林毅夫说,浙江的金融改革若要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则必须了解现阶段实体经济的特性以及产业和企业的形态。此外,还需熟悉企业资金的需求规模特性和风险特性。
林毅夫说,发达国家许多技术已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作为领先者的他们,要想进一步开展技术研发创新,面临着极高的风险,产业升级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不断探索。“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产业升级还是在国际技术之内,因此国内的一些技术要研发创新,也是建立在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浙江传统产业底子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风险较小,金融结构的构建就必须针对这种业态的企业,根据它所需要的资金、客户风险与资金动态个性来设计。”
8%增长可维持
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林毅夫认为,因为有1929年大萧条中积累的经验,世界各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处置措施尚属及时、果断。然而,世界经济并没有真正走出这场危机,表现为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结构性改革迟迟未能进行。美国实体经济也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股市泡沫巨大。
林毅夫说,此轮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竞相进行货币贬值。2012年各国的适量宽松政策、低利率的金融政策,鼓励了金融机构做大量短期投机。美国资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冲击,例如今年4月中下旬国际金价在一两天内暴跌10%以上,即国际游资所为。
目前美国道琼斯指数已超过2008年,但美国实体经济并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这就说明美国股市的泡沫巨大。因此美国投资者将长期面临风险高而投资回报低的局面。
“在未来五至十年,我们将面对这样疲软的态势,要有长期打硬仗的准备。”林毅夫提醒。
相比国际形势,林毅夫对国内经济显然乐观得多。“中国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完全有空间。”他说。
林毅夫认为,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只是周期性问题,而非结构性问题,因此并非西方学者眼中的经济崩溃。
他分析,近两年经济放缓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需逐渐疲软,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也遭遇财政悬崖,两大市场的需求减弱导致国内外贸企业缺乏信心;二是2008年开始的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大规模投向交通、基建等行业,多数项目目前已接近尾声,没有新的投资进入,经济增长随之放缓;三是2011年起,为防止房地产出现泡沫化,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加大了力度。
(本文由《浙商·金融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