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审计署办公厅近日发布公告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这预示着时隔两年政府性债务将再次迎来大摸底。而审计目的仍是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系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属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范畴。
上一次审计署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是在2011年3月-5月,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174.91亿元。
“本轮审计的政策含义与2011年是不可比的。2011年审计之后即出台了对地方融资平台比较严格的监管政策,叠加上其他政策,最终导致城投债市场大幅调整。”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师徐寒飞说。其一,当前经济增速与2011年不可比。在经济增速已经达到“下限”,不大可能通过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抑制地方政府融资。其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速在最近两年已经大幅下降,失速风险与2010年不可比。即使债务存量比业界预计的更大,平均年增速也不到10%。债务存量增速失控的风险显著下降,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概率偏低。其三,由于前期已经有一次“抽样”审计,即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那么本轮审计预计只是扩大范围的补充性的全样本统计,与2011年首次全面审计并不可比。
徐寒飞预计,为缓和地方政府偿债难题,低成本的市政债以及更为创新的金融工具可能作为部分替代融资工具以替换当前的高息融资工具。显然,本次审计以防风险为主,主动引爆风险的概率极低。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刺激了地方政府竞相负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这是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根源;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不受市场约束地“滥用”土地和资金,这也刺激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中央和地方收入财权和事权关系不匹配,使地方政府可以将负债带来的公共成本外化,于是有了更强的负债偏好。
“我们在讨论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之前,至少应该先了解债务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春荣表示。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市场需要一个中国地方债务的整体的、确切的官方数据。“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降,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让市场信心大幅波动。”
多位专家判断,此次审计行动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影响正面,因为只有“隐藏的”看不见的风险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一旦风险得到清查,不仅能够减少各种估算的干扰,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隔离、消化,并且有助于未来在对风险的控制与处理上达成一致意见。(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