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人民论坛杂志《新一届政府治理经济的理念与特征》文章下方编辑整理部分
“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华尔街日报》:巴克莱资本(海外投行)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 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巴克莱在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写道,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除非经济和市场面临迫在眉睫的崩溃风险,预计中国决策者不会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其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巴克莱说,决策者们可能也希望将强化市场纪律作为放开利率和资本项目的一个预备步骤。
手术刀在握,中国总理李克强激起改革希望
路透社:中国金融市场遭遇若干年最严重的重挫。不过,被刺痛的投资者应感到欣慰,因为实际上,中国政府愿意采取强硬态度,推动急需的政策变革。日前,中国央行拒绝干预一场空前的资金短缺。这是迄今最明确的迹象,显示中国新领导人愿意为长远利益而忍受一时经济之痛。在一个30年两位数经济增长已造就“增长重于一切”的国家,北京不惜冒阻碍中国本已放慢的经济的风险,作出让金融市场“出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里程碑。“欢迎来到李医生的手术室”,渣打银行[微博]分析家认为,“我们低估了中国领导人不惜给经济下行造成更大压力也要作出政策选择的决心”。不过一些人表示乐观:“现在看来,改革前景尚不明朗,但我们认为,政府似乎已往正确方向迈出一步。”
李克强改革中国经济的任务堪称艰巨
《华盛顿邮报》:美国人一直以为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势不可挡,但中国领导人和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增长的源泉不可持续。发达经济体主要依靠国内消费。而在中国,消费在经济中占比较小。两大增长支柱是出口和投资,现在这两股驱动力都达到极限。同样,中国的投资热催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但也制造房地产市场泡沫。仅房地产一项就占中国经济活动逾10%。李克强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被看作思考认真的中国经济改革派。路透社稍早前报道称,李克强的助理团队包括数位高知名度官员,10多年前他们曾辅佐时任总理朱镕基改革国企。改革中国经济的任务堪称艰巨,但中国领导人可能认为这关乎政治存亡。改革受到国内压力的推动,中国现任领导层能否改革成功,甚至可能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以及今后数年的美中关系。
李克强休克疗法整顿银行业
彭博新闻社: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带给中国金融体系的震撼,让人想起了前总理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手笔:承受短期阵痛,换得长期增长。今年3月份当选总理的李克强日前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信号:中国新领导层希望银行控制信贷扩张。货币市场因而出现了至少10年来最严重的流动性紧缺。分析师们认为,下一步可能包括紧缩手段,让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破产。“你得用大锤才能改变这个体制”。李克强政府的突然行动,与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过去10年的渐进式变革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开始更加明白,新领导层正在带领中国走出胡温时代——那时候的变革很温和,基本都是基于之前已经展开的庞大改革” 。
关注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方向
韩国《亚细亚经济》:中国两位领导人都曾撰写过城镇化相关的论文。不言而喻,城镇化应该是当今中国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首要政策和课题。从论文透露的信息,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或将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对农村地区给予多种税收减免及金融扶持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自立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同时将出台法律,禁止地方政府强征农民土地;最后,改革户籍制度。城镇化率每提高1%,说明城市人口的相应增加,这些人口将带来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的消费增长以及各种基建投资的需求,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建设可谓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之一。
(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根据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