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自2013年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对债券市场而言,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其直接意义突破了基准利率下浮30%的限度。
自2013年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对债券市场而言,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其直接意义突破了基准利率下浮30%的限度。这样一来,一些优质的大企业有望获得更低成本的贷款,于是在发债与贷款之间,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过去多年来,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中国信用债市场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短融、中票、企业债和公司债在内,我国信用债市场规模现已超过8万亿元。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已经由十年前不到2%上升到10%以上。
信用债扩容伴随着银行贷款占比的下降,引领这一重大变化的核心是成本。对大部分债券发行人而言,发债成本要低于贷款成本,促使企业纷纷扩大债券融资,降低财务成本。尤其是高评级的央企与地方大型国企,发债利率更是显著低于贷款利率。
以中石油集团为例,公开资料显示, 2008年~2012年8月末,中石油发行各类债券共计6728亿元,余额3760亿元。在这近5年时间里,与同期银行贷款相比,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中石油节约财务费用达342亿元。
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企业公开发行的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对于一个既能够发债又能够贷款的企业来说,发债就成为了其突破贷款利率下限的手段。
一位大型银行对公业务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面对中移动这样的超级央企,商业银行并没有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存款按浮动上限来,贷款按浮动下限来,利率管制事实上保护了商业银行的议价权。”
不过,根据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截至今年3月末,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1.44%和23.79%,比年初分别下降2.72个和2.31 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4.77%,比年初上升5.03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分析认为,目前的总体情况是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有上浮压力,此时打开贷款下限,影响有限;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央行才选择此时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以力保平稳推出。
“去年央行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之后,五大行迅速建立了价格同盟,避免了恶性竞争。目前来看,银行存款格局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上述大型银行人士说,“相信大行之间能够继续维持默契,价格战不会出现,贷款利率放开的影响还是可控的。”
鲁政委建议,考虑到发债程序往往比贷款复杂、对企业的可预期性更差,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发债在成本上的优势就大大减弱,再加上40%限额的控制,可能会使得资信状况好的企业重返贷款市场,这反倒挤占了宝贵的贷款额度。基于此,鲁政委建议,未来应取消发债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的限制,让发债程序进一步简化,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债自主程度。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称,结合美国经验和中国实际,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预计大型央企、政府支持企业的债券收益率稳中有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债券收益率稳中有升,发债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到信用资质更差、收益率更高的主体上,导致计算出的中低等级收益率显著攀升。
那么,对货币市场而言,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又将带来什么影响呢?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当前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核心因子是信贷额度和存贷比管制,因而商业银行放贷行为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对货币市场影响温和。
另一个问题是,在管制放开后,贷款利率到底该下行到什么地步,亟须以更权威的基准利率作为参照标的。央行有关负责人在记者问时称,从市场基础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已成为企业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重要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