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不要让中国式景区涨价沦为趁火打劫

2013年04月18日 16:08  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商评

  旅游景点依靠门票经济不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制定灵活多样的优惠价格,来体现其社会公益属性。景区本身要拓宽收入渠道,实现多样化经营。在游客食宿和娱乐、购物等方面拓展思路以增加收入,增加旅游商品收入,实现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夏金彪

  随着五一节的到来,春季旅游逐渐升温,同时“升温”的还有景区的门票价格。针对一些旅游景点再度涨价,一些网友号召不去旅游。

  据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近期,江西婺源景区、四川峨眉山等一批景区纷纷上调了门票价格。其中,江西婺源景区的通票价格则由原来的180元上调到了210元,涨幅达17%。四川峨眉山的旺季门票价格从150元调整到了185元,涨幅达23%。湖南张家界龙洞景区票价从80元调整到100元,涨幅达25%。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的旅游景点门票开始提价,进入新千年后,旅游景点更是频繁涨价。2000年9月,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一些著名景点的门票价格管理权限下放地方,各地旅游景点进入了攀比似的中国式门票涨价怪圈。以黄山门票为例,10年间由80元涨至230元,翻了近3倍。

  除了直接涨价外,还有多个景区采取了“一票制”的方式将门票“打包”销售,变相涨价。据媒体报道,湖南凤凰古城从4月10日开始实施148元的一票制,引发游客数量骤减,并导致大量商家集体歇业罢市。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希望通过提高门票收入来获得资金,用于景点资源维护和可持续发展,但随后景点却进入到攀比似的门票轮番涨价。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国现行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目前,绝大多数是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且自收自支。由于国家对重点旅游景区每年事业性拨款数额有限,因此各景区加大力度创收,门票收入成了各旅游景区直接依赖的经济源泉。

  这些纷纷涨价的自然景观类、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其实是具有公共性或准公共性的公共资源。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等作为公共的旅游资源,是为了满足公民陶冶性情、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

  与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景点在满足公民旅游需求方面有很大距离。我国作为刚踏入小康门槛的发展中国家,其门票价格与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明显不相称。人均年收入达45000美元的美国,其著名的黄石公园,只需花25美元,就可以开一辆载着全家的私家车进入;韩国首都首尔市内的多个王朝宫殿遗迹是游客的必到之处,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景福宫和保存最完整的昌德宫门票最贵,但也只有3000韩元(约16.5元人民币)。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由景区门票收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导致其价格上涨背离社会价值,而且形成了行政垄断,对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产生扭曲的激励,造成对游客进行山大王式的趁火打劫,最终可能引起游客的厌恶和抵制,以至旅游景点游客稀少,甚至成为部分游客拒绝旅游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形势下,也不利于拉动内需。

  因此,为了防止中国式的景点涨价,维护公众特别是低收人人群的基本权益,需要对分权化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应从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中选择一部分珍贵的、重要的、极具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将其管理权限由地、县收回至中央政府或至少至省(直辖市)政府的职能部门。

  其次,政府必须加强对门票收入使用的监管。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资源保护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划执行。特别是对门票收入的使用,必须提出明确的规定和审计制度。

  再次,完善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价格听证会的程序,听证会的参与者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能被景点本地的利益所绑架。

  总之,旅游景点依靠门票经济不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制定灵活多样的优惠价格,来体现其社会公益属性。景区本身要拓宽收入渠道,实现多样化经营。在游客食宿和娱乐、购物等方面拓展思路以增加收入,增加旅游商品收入,实现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微服私访”在北京打的(组图)
  • 体育湖人胜火箭西部第7收官 季后赛西部对阵
  • 娱乐台57岁作词人急办爷孙婚 嫩妻父欲告诱拐
  • 财经3月70大中城市仅温州房价环比下降
  • 科技大佬当年:上升期的史玉柱与陈天桥
  • 博客新疆特大沙尘暴(图) 中毒女生朱令近况
  • 读书正说六宫:后妃们的"工资"差别有多大
  • 教育精英入围城 在港内地生的“七年之痒”
  • 育儿去香港抢不成奶粉抢纸尿裤?(图)
  • 冉学东:金价下跌必然预示着房价下跌吗
  • 袁一泓:呼吁彻底断绝福利分房
  • 姚树洁: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 徐斌:滞胀是全球经济逃不掉的命运
  • 叶檀:黄金下跌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危机?
  • 张明:躲不开的实际汇率升值
  • 陶冬:去年的经济政策基本失败
  • 李罗力:国五条错在哪里
  • 孙立坚:中国为何要关注资产的安全性
  • 洪平凡: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