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国企已成经济绊脚石:抽走国家补贴就亏损

2013年04月18日 10:41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邱林

  据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大智彗统计显示,截至4月10日,754家上市企业下调了2012年度业绩,大幅超过上调家数392家。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高成长公司外,就是不少交出惨不忍睹成绩单的国有企业,这中间既有响当当的央企,也有地方国资龙头企业。

  虽然中国铝业、中冶科工暂时位列这些业绩“差生”之首,但真正的国企“亏损王”或许非中国远洋莫属。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冶科工合计亏损高达246亿元,位居2012年中国企业年亏损额排行榜前三名。其中,中国远洋亏损95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铝业,亏损82亿元、中冶科工,亏损6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洋和中国铝业都是2007年上市时的大牛股,近年来的遭遇让其股价跌到地板上只剩下零头了。如中国远洋历史最高价达到68.4元,截至4月12日收盘价为3.49元,中国铝业历史最高价60.9元,12日收盘价4.20元,跌幅均超过90%。

  最有意味的是,一些专家对这几家大型国企亏损归咎于以下四个原因,其中“成本上升”和“价格机制不完善”排在最重要的位置: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猛,产品成本上升较快使企业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由于部分资源性产品和公共产品价格政府控制较多,未形成市场化的价格调节机制,导致与之相关的行业利润大幅波动。

  但他们的分析中,没有一条归咎于这些国企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问题,仿佛国企领导人都是管理天使。回过头来看,一些专家归咎的指向很明显,那些国企亏损是因为成本上升,价格未市场化——只有提价才能解救“亏损高峰”中的国企。原来这个“亏损高峰”是在为又一批公共产品的涨价吹风点火。

  不过,天强管理顾问总经理祝波善认为,许多大型国企的亏损不可忽视行业性问题,但不少国企亏损数额及利润降幅大于同行业的民企。巨亏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少国企内部的管理体制依然是半官僚化的,过去在经济形势较好时,国企轻易靠政策和资源赚到了钱,但是,这种内部管理体制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显然极度不适应。

  祝波善的点评一针见血。许多国企种种主动与被动的折腾,导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损害了自身形象。

  时至今日,国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1990年代,为了防止国有资产落入少数寡头手中,中国通过提供廉价的贷款、土地和能源扶植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以便将资产控制在政府的手中,其中的佼佼者发展成为全球领先企业。

  想想看,如果国家抽走对大型国企的资助和隐性补贴,很多国企将面临亏损。然而,这些国企很少回馈政府,很多财富都被国企老板中饱私囊。事实上,国企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分配,损害了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也扼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一些国企领导人无视自身职责、投资巨亏的案例屡见报端,监督环环缺位。这说明,当前监管国企的制度还不够健全、执行还不够有力。

  像中国铝业这样的大型国企,投资额动辄数以亿计,越大的投资越容不得失误。中铝在解释亏损原因时,提到了财务费用高企,而这正是扩张过度的征兆之一:前期工程投入大,在建工程于当期转固,固定资产折旧额大幅度上升——这是财务费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侵吞了中铝经营性现金流,迫使企业举债应付运营需求,支付大量利息。

  出现这种情况与国企改制迟迟不到位有一定关系,其结果就如现在所见。国企在主要利润来源的资源性领域加强垄断,进而蔓延到一般竞争性领域,给中国经济造成垄断与效率低下的双重痛苦。

  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冶科工三家大型国企均进入世界500强,仅仅几年时间就出现巨亏,显得十分悲壮,但这种由极少数人演出的新段子,让我们不想看下去。我们不怕国企亏损,就怕他们争当“亏损王”。由于出现巨亏的代价太高,不管是这些企业辩解也好,还是国资委背书也好,任何解释与背书都显得一钱不值。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微服私访”在北京打的(组图)
  • 体育湖人胜火箭西部第7收官 季后赛西部对阵
  • 娱乐台57岁作词人急办爷孙婚 嫩妻父欲告诱拐
  • 财经3月70大中城市仅温州房价环比下降
  • 科技大佬当年:上升期的史玉柱与陈天桥
  • 博客新疆特大沙尘暴(图) 中毒女生朱令近况
  • 读书正说六宫:后妃们的"工资"差别有多大
  • 教育精英入围城 在港内地生的“七年之痒”
  • 育儿去香港抢不成奶粉抢纸尿裤?(图)
  • 冉学东:金价下跌必然预示着房价下跌吗
  • 袁一泓:呼吁彻底断绝福利分房
  • 姚树洁: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 徐斌:滞胀是全球经济逃不掉的命运
  • 叶檀:黄金下跌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危机?
  • 张明:躲不开的实际汇率升值
  • 陶冬:去年的经济政策基本失败
  • 李罗力:国五条错在哪里
  • 孙立坚:中国为何要关注资产的安全性
  • 洪平凡: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