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面对财政增收减缓,政府可通过压缩“三公”等不必要的开支来渡过难关,同时对增收“过头税”严惩不贷。
“当财政局的一位领导来收‘过头税’时,对我说‘兄弟帮忙’,你说,我能怎么办?”杭州杭派女装商会秘书长孟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实际上,孟平所经营的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营业收入一年大约为6000多万元,目前公司银行贷款利息每年就有5000多万元,经营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杭州市江干区财政局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不仅要求该企业将今年的960万元定额营业税全部缴纳,连明年的960万元也全部“预支”了。
孟平的企业一年下来,营业收入除了还贷款利息、上缴当年的营业税,本就所剩无几,预缴了明年的营业税,这家企业还能支撑到明年吗?令人揪心。
令人担忧的显然不止孟平一家企业,此前媒体也有类似报道。“过头税”已经事关企业存亡和就业,有关方面对此不能袖手旁观。
今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三令五申不让收“过头税”,很多地方“过头税”却照收不误,有的是透支未来的税收,有的是加大征税幅度等。公众看着各种“过头税”的新闻飘过,地方财政、税务违规征税手段花样翻新,却又无可奈何。
今年,本是通过结构性减税、让企业轻装上阵的一年,但如果“过头税”之类的现象加剧,将使很多企业难有税收负担减轻的感觉。7月,浙江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上半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43%出现减产停产,但前5个月这些企业在利润下降19%的情况下,应缴税金总额仍增长了1.9%。
在刚性的财政增收目标之下,值得重视的,不只是“过头税”的问题。22日披露完毕的各省份前三季度财政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在税收收入增长“失速”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税收入高出税收收入40多个百分点。
靠征收“过头税”、罚款支撑今年的财政收入,无疑是杀鸡取卵。这个道理很浅显,可是,如何遏制地方政府征收过头税、滥罚款,却又相当困难。征过头税的是地方政府、滥罚款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从中获益,或许一些地方政府并无动力去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似乎很少听说过,哪个地方对“过头税”零容忍,将征收的过头税退还给了企业,处理了相关人员。
然而,眼看着年底临近,很多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目标要完成,支出压力在增加,不排除更多地方会加大“过头税”的征收力度。这不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回暖”,反而有可能雪上加霜。
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改变观念,提高对财政增收减缓、甚至负增长的容忍度,通过压缩“三公”等不必要的开支,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对违规征税、罚款的清查和惩罚力度。不妨,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举报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针对“过头税”、“滥罚款”的清理。对那些已经征收的“过头税”,依法查处,严惩不贷。
(原标题:对“过头税”应该露头就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