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三季度的GDP走势表明,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意味着“失”,而更可能“得”,调结构所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坚固了经济增长的基础。
北京GDP初显调结构红利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天联合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北京市实现GDP126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显示出北京经济增长前抑后扬的发展后劲。
相较于其他地区,今年北京经济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首钢外迁、车房限购等政策因素对GDP的抑制效应一直在持续发酵,对传统经济驱动力减弱的消化,使北京前期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一度位居最后。这些抑制因素迄今仍在发挥作用,但北京经济在后期加速,增长快于全国其他地区。北京前三季度的GDP走势表明,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意味着“失”,而更可能“得”,调结构所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坚固了经济增长的基础。
这在北京发布的GDP具体数据中已见端倪。比如,前三季度GDP增长了7.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了7.9%,农村居民实际增长8.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不仅意味着民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落实更加具体,而且意味着更可靠的经济增长内生力量的强化:伴随居民收入增长而扩大的消费需求,最终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力。前三季度,北京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92.1亿元,同比增长11.7%,吃、穿和用类消费均高于GDP增幅,也折射出消费力的提高。
此外,前三季度政策性住房销售面积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21.1%,初步形成了四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这也稳定了因楼市调控而对下游产业造成的影响。
客观看,北京GDP的前抑后扬曲线,也与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回暖之间有不小的联动性。一至三季度,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14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80.8万平方米,增长39.3%。这是信贷政策适度放宽与房地产商降价回笼资金的市场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此,也体现了房地产业仍然对经济增长起着支柱产业的作用。值得肯定的是,这并未带来楼市价格的明显改变——全市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8个月同比下降,,而二手住宅价格已连续11个月同比下降。
随着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次第展开,以及年终消费旺季的到来,可以预期,投资效应和消费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当然,也要看到,由于内外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仍可能感受“风寒”。然而,前三季度的GDP走势已经表明,主动的和持续的调结构,是实现强身健体最可靠的保证。通过调结构实现资源更优配置,经济和民生就可以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