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评
Editorial
三季度经济增速降幅趋缓,“稳增长”初见成效,“调结构”取得新进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已成为未来五到十年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但结构调整不会在经济减速过程中自动实现,还需要政策主动引导,未来需要加快出台更多措施推动“调结构”深入推进。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创造年均增长9.5%的世界奇迹。然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既有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调结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应该看到,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调结构”成效不乏亮点,正如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所言,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大,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比如,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服务业比重有所提升;传统产业增速回落幅度在加大,但新兴产业增速在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区域结构的协调性在增强。
实际上,值得关注的亮点还有融资结构改善。6月以后企业债券融资逐渐崛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逐步上升,债券融资日益壮大成为企业融资新渠道。
经济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未来之路仍漫漫修远。“调结构”主要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调整两方面。就当前情况看,需求结构调整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着重通过对收入结构的调整,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重点是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供给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内外调整和协调,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局面,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目前,消费增长仍难以弥补投资下滑和外需不振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三季度末,我国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5%,远低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80%以上的贡献率,低于过去十年7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消费贡献率。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打破垄断,发展民营经济,应成为下一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重点。
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目前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够,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行业之间、部分职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分配秩序不够规范,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国民收入分配领域的调节力度不够,加上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政策不完善,从根本上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是提高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
发展服务业,结构性减税是重头戏。今年以来,我国加快结构性减税力度,目前看来仍有进一步减税空间:一是进口商品关税还有大幅下调空间,降低进口关税,相关企业和最终消费品相关消费者都会受益;二是中小微企业减税力度和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空间;三是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出台细则加大“营改增”可执行力,对部分“营改增”试点后税负不降反升行业和领域要出台补贴措施;四是通过结构性减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活动;五是可以通过征收房产税调节房地产市场等。
此外,还应出台其他措施,打破垄断,加快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此都决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壮大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