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中日关系恶化没有赢家
日本政府悍然实施钓鱼岛“国有化”而引发的中日争端已然延烧月余,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正在逐一显现出来。各种迹象表明
韦民
日本政府悍然实施钓鱼岛“国有化”而引发的中日争端已然延烧月余,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正在逐一显现出来。各种迹象表明,该争端不会在短期内平息下来,而有长期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都不会轻易从事关领土主权的争议上后退。与此同时,11月两国即将面临大选或换届,国内政治走向使得钓鱼岛争执更无转圜空间。中日关系的冷淡、恶化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对于两国的有识之士而言,一个相对良好与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于两国、东亚地区乃至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彼此敌视、对抗甚至军事冲突则肯定导致两败俱伤,毫无前途可言。因此,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必须扭转,相关方面均须以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反思,理性思考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强硬反应是“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之举,也是促使日方回归理性的有效手段。本轮钓鱼岛争端是日本政府无视两国曾经达成的共识与谅解,单方面打破钓鱼岛“现状”而引发的。对中国政府来说,日本的肆无忌惮必须予以遏制,否则,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更趋恶化,日本右翼势力势必更加猖獗,日本的激进冒险行为将更为频繁。中国的强力“反制”是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策略,其目的不是毁灭日本,也不是历史怨恨的发泄,而是通过必要的举措让日本人体验到胡作非为的后果,能够从右翼的喧嚣之中清醒过来,并理智地思考中日关系“大局”的意义。事实上,中国政府的举措正在促使日本出现更多有益于双边关系改善的理性声音。
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上没有妥协的余地,但是对日斗争策略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赢得对日关系的主动权不在于短期内的对抗或者战略摊牌,而在于中日相对实力的长远变化趋势。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个历史必然,它符合中国、地区和全球利益,因此,任何防范与遏制中国的尝试最终将会证明是徒劳的。中国崛起的事实将彻底改变中日关系的互动方式,改变我们的外交被动态势,更有助于钓鱼岛问题的解决。
日本是个推崇强者的民族,与其和平相处最好的途径就是比其强大。但中国崛起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和中日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局势之下,将中日关系走向置于可控、可调的范围之内是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明智之举。一方面,在既有举措基础上,中国执法部门要维持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航,给日本施加持续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做好中日经济关系恶化和军事对抗准备的前提下,不可轻易使用经济对抗甚至军事对抗手段,为中日关系留下转圜的余地和对话的空间。外交谈判是中日破解僵局的现实途径,迫使日本最终回到中日钓鱼岛共识与谅解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中日钓鱼岛僵局及其影响同样需要引起美国决策者的理性反思。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是中日关系恶化的“渔翁得利”者。通过怂恿日本挑战中国,可以推动美国“战略东移”的实施步骤,更为顺利地在日本部署各种尖端武器装备,日本因此被彻底捆绑在美国东亚战略的战车之上,并被打造为防范与遏制中国的关键“节点”。但是,聪明有时反被聪明误。美国的所作所为可能也会损害其整体利益。
首先,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中,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的对抗对世界经济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正在经济停滞的泥潭中苦苦挣扎的美国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其次,从中日之间的争端中,中国人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美国“重返亚太”的真实意图,那就是,美国正在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它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岛争”的幕后黑手。长远来看,这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国内建设为国家战略的优先议题,在世界上无意于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更无意于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是,现实主义主导的美国决策层却将中国视为必须遏制的威胁,并采取各种实质性举措来围堵中国。中国不会对此熟视无睹,被动挨打。敌视中国最终将会大大增加美国的霸权统治成本,甚至加速其衰落。长远来看,美国在钓鱼岛上的如意算盘不一定是高明的战略谋划。
总之,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日关系既是两国之福,也是世界之幸。钓鱼岛争端已呈长期化之势,两国官民需要摆脱情感的冲动,多做着眼于长远的理性思考,使双边关系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