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冉):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创30个月以来新低。专家指出,7月份的CPI只是一个特殊现象,下滑趋势不太可能持续,采取谨慎、连续、稳定的宏观政策尤为重要。
对于新兴经济体,CPI增速一般以3%作为均衡点。中国CPI从今年2月份进入“3时代”(3.2%),到6月份进入“2时代”(2.2%),再到7月份的1.8%,时隔仅半年时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CPI出现逐月连续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走软,输入性通胀压力减轻,食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她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标志着CPI正式进入1时代。
陈凤英表示:“这是一个短期现象,暂时现象而不是长期现象。因为长期现象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宗商品当中的粮食价格的大幅反弹,然后我们又看到油价的回复,那么这样的一个情况,再加上流动性的宽松,我们没有理由说可能CPI要进入1的时代。”
陈凤英分析说,种种不稳定的、跳跃式的,或低或高的现象都是后危机时代的一种市场正常反应,是非常态下的一种新常态现象。对于目前CPI的回落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下滑趋势不会呈现持续态势。
陈凤英说:“下滑趋势,我认为,它不太可能持续,为什么不太可能,7月是特殊现象,到8月就能从大宗商品价格、能源价格、从粮食价格上体现出来,如果持续下降,那么我们可能在货币政策上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如果说预计8月,我认为肯定会高于现在这种现象1.8%,甚至回到2的时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陈凤英同时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理由去恐慌通货紧缩,但要对这个现象加以关注,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来防止CPI的进一步下滑,但总体来看下滑的空间不大,回升的空间依然存在。她表示,在这样一个阶段,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时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尤为重要。
陈凤英说:“对最近的价格的下跌不要太有恐慌,因为未来的价格可能还会回升,我们要做好一个准备,在宏观调控当中应该首先是稳,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中国来说,把握时机也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过早或者过晚地采取措施,很有可能使问题复杂化或者严重化,所以现在对决策层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判断形势、把握时机、掌握节奏。”
有分析人士说,只要CPI环比仍然为正,就意味着价格和上月比仍在上涨,只是变贵的速度在放缓。受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CPI在几个月之后依然会反弹。根据陈凤英的预测,今年中国CPI大致会保持在3.5%到3%这样一个稳定的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