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7月份CPI同比上涨1.8%,CPI同比涨幅两年半以来首次降到2%以下。8月9日,经济之声评论:短期内物价延续回落态势,但中长期通胀压力依然明显。
中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CPI和PPI。数据显示: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也就是CPI,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1-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1%。7月份,CPI环比上涨0.1%。
另一方面,7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也就是PPI,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0.8%。此前,一些机构预测,7月PPI同比降幅在2.5%。
交通银行(7.420,-0.01,-0.13%)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进行评论。
央行发布的最新报告强调,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8月份后CPI同比有可能出现一定回升。而且,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然比较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在增强。但也有观点认为,受到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影响,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通缩的风险。连平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风险,中长期的问题是通胀。
连平:我认为不存在通缩的风险,但是从中长期看,通胀的压力持续是存在的,短期来看物价的持续回落,回到一点几的状况其实很正常。目前经济在运行过程当中增速放缓,生产性需求减弱,再加上去年对物价走高采取一系列政策的效应滞后影响,物价持续回落是意料之中的,回落到这个水平也是正常的,百分之一点几的CPI状况,我个人认为可能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可能最近这几个月是整个物价CPI下行周期当中最后一个阶段,年底企稳之后明年可能会进入新一轮上行的过程。上行的压力有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最近几年持续有这个压力,还有资源价格上涨,土地价格上涨等,这些都是推动未来物价上涨的因素。另外,货币存量也比较高,M2和GDP之比中国是属于比较高的,这几个因素对未来物价上涨都是有压力,中长期中国的问题不是通缩而是通胀。
截至到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中央一再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下半年央行下调存准率的可能性有多大?
连平:这种可能性应该还是存在的,但是下调存准并不能直接跟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联系在一起。下调存准率比较直接的目标是调整流动性,使得流动性相对处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宽松状态当中,同时和物价运行比较适应。流动性状况从目前来看,如贷款的增加完全是可以预料的,同时到期公开市场的资金量也可以预测,只有外汇占款增加流动性的变量很难预测,因为这是境外流入资金的状况,受到利率汇率国际市场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动,有很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存准率调整要考虑到这些新增因素,同时要考虑到要把M2控制在年度的目标14%的增长上面,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低,所以存准率的调整比较谨慎,会经过比较精确的计算、谨慎的预测来加以推进。我们认为下半年还是有机会的,可能会有一到三次,外汇占款多一点,它的下调就少一点,外汇占款少一点,下调就会多一些。
连平,男,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博士、教授,博导。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和理事、中国银行(5.550,0.02,0.36%)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8.910,-0.08,-0.89%)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市金融联合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外汇与汇率、离岸金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国际金融中心及世界经济理论等。迄今在境内外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280余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多项获奖。
近年来,多次出席国务院领导主持召开的专家咨询会议,经常出席国务院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专家咨询会议,为高层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