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经济学家)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目前的实际GDP增速已经回落到7.5以下,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并不担心,问其理由,答案不在经济规律,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相信中国政府,尤其是相信地方政府,相信政策转变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拉动GDP。
我注意到,在中央再次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各地政府已经投入“保增长”的战役。但在这种时候,我却要提醒:严防“稳增长”演变为一场政绩秀。
何谓经济规律,就是要明白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形的手”的确很厉害,但有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形的手”往往也可能会坏事。经济规律一定要尊重市场,如果政府“有形的手”违背了市场规律,就会搞得经济大起大落。基于此,稳增长需要稳投资,但绝不能片面强调大干快上,否则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加剧产能过剩。
最近各地政府争抢着出台五花八门的投资计划,可以想见,只要中央政府的政策稍微松绑,各地肯定一哄而上——地方政府已经憋得太久了:没有投资,就没有高增长,就不会有政绩。
中国经济还有一个现实:只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动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放松,各家商业银行不轻易放款,地方政府就只能空喊。对这一点,我目前也是坚信不疑的。
但对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不能不防。地方政府之所以都喜欢上大项目,因为他们需要政绩,需要花钱,更因为来自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的钱多数是不由那一届政府归还的,甚至还可能永远不还。以现有税制为例,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不是以产量或者销量定税额的话,投资冲动自然就少多了,因为GDP一旦不等于税收,投资再多也未必等于钱袋子,地方政府自然没有了积极性。中国的实情决定了中国经济还是投资经济,一旦中央政府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就是风向标,就是荣辱榜。
搞经济工作必须理性。想靠投资拉动经济,必须想到投资项目的短期和中长期效益,不能光想GDP。投资为什么不能单由政府说了算,而是必须由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说了算,就是因为投资要算账,要有回报,最好是高回报。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周期中,在市场如此低迷时,投资什么领域、什么项目能赚钱呢?经济学家天天在想办法、想出路,但答案是:很难,现在几乎没有可赚钱的项目——中国24个大的工业门类,21个已严重产能过剩!
但在现实的景况之下,往往是不赚钱也要投,因为现在有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借口。比方说,很多专业人士高度质疑湛江和防城港两地新上的总量超千万吨的钢铁项目,为什么卖不出去的产品还要加大投资?说穿了还是因为政绩,因为税收。
其实,中国的钢铁行业早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一吨钢材的价格现在还不如一吨白菜,生产得越多,亏损可能越严重。这种投资,民营企业一定不干,银行业也不敢贷款,即使发改委批准建设,地方政府欢呼跳跃,恐怕也很难找到钱(来投资),因此该项目最终是否能成行还很难说。
表面上看,股市低迷,民间投资不振,大家都没有信心。而一旦政府投资欲望变为行动,国家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当大干快上的领头羊,民营资本也会很快跟上。正因为这一现实,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既有必要适度地启动政府投资,鼓励国有企业投资,从而带动民间投资;同时又必须掌握火候,防止经济过分地依赖政府投资,更要防止稳增长演变为一场政绩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