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微博)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经济数据,其中,引人注目的居民价格消费指数 (CPI)同比上涨2.2%,创下了29个月以来的新低,中国的物价上涨正式告别了3%的通胀警戒线。
CPI从去年7月创下本轮新高的上涨6.5%,到今年6月正式告别“3”时代,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而从今年1月份的上涨4.5%,到6月份的2.2%,CPI的下滑速度也超出了市场的预计。分析CPI急跌的原因,并藉此在宏观政策上予以及时应对,已成为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是否企稳健康的关键。
可以说,CPI在上半年持续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宏观经济仍然处于明显的下行通道,这从CPI的先行指标PPI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可以一目了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0.7%。整体宏观经济的下滑,不仅带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煤炭、石油等价格出现了2008年以来再次明显下跌的行情,三大原油市场原油价格近两月跌去了近30%,从而带动整个物价的下行。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在居民消费价格中占有相当比重的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和蔬菜价格的回落也促成了CPI提前回落到“2”时代。
因此,6月份CPI和PPI的回落并非主要由于政策调控或者季节性变化的结果,其最大的原因也许在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陷入了2008年以来最大的增长危机。CPI的回落,从宏观层面更多地预示着未来经济前景的不乐观,而不是居民生活成本的下降。甚至,如果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难以逆转,CPI进入“1”时代恐怕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笔者观察到,对于CPI的持续回落,机构和专家大多认为,通胀水平的下降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种观点暗含的政策信号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为了遏制宏观经济的下滑,在物价下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本身将会有更大的放松空间。无论从国际经济的大背景,还是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态势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刺激经济的回升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笔者担心的是,由于物价的回落,管理层会不会不再担心放松货币导致恶性通胀,从而将稳增长的希望更多寄托在货币政策上。倘若如此,以减税为核心的财政政策,以加大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以推动民间投资和资源价格改革为核心的深层领域的改革政策,是否会面临“等一等”的局面?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情况下,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面临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一旦货币政策放松,房地产势必获益。由于宏观经济不乐观,房地产的反弹短期可能会带来漂亮的数字,但事实上,无论是中期还是长期,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又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和更多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日前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工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决不能让房价反弹。这既表明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坚定决心,也反映出中央已经察觉到楼市出现的某些松动迹象。
货币政策的放松还将带来其他隐患。目前GDP增速的下滑,和四年前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很多行业产能过剩有很大的关系,宏观经济目前的低迷,与杠杆过大、产能过剩也不无关联。一旦货币政策盲目放松,包括钢铁、造船、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产业将再次扩大产能,使得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而一些需要升级的行业将再次获得喘息,延误转型升级的时机。
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给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现在下决心通过减税为企业减负,通过压缩政府的经济权力为民间投资营造更大的生存空间,通过结构调整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即使短期经济减速,但长期而言起码解决了发展中的不少问题。而如果因为物价下降,就忍不住祭起松货币的工具,那么,其中蕴含的风险将是很难估算的。
(作者为资深政经评论人士,央视财经评论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