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刘 伟
7月5日,中国和欧洲央行同时降息。英国央行宣布再度注资500亿英镑,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扩张至3750亿英镑。全球三大央行联手宽松,以拯救经济低迷。
与欧洲央行降息25个基点不同,中国央行选择了不对称降息,即存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贷款利率下调31个基点,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中国一个月内两次下调利息,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既定方针下,说明经济形势严峻。按惯例,今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6月份CPI和PPI数据,据此可以预测,CPI可能进一步回落,使得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加大,而经济增速放缓,生产者物价水平处于通缩之中,是央行如此频繁降息的重要原因。
进入二季度,年初制定的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三举并重,逐渐演变为“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上。降息频率如此,并不多见,可见“稳增长”之难。 再度宽松,联手降息,市场有不同解读。欧洲央行降息消息发布后,欧美股市一度全线走跌,大宗商品价格也全线下挫。说明市场担忧经济前景,并不以降息为简单刺激利好。
但中国央行降息的消息则刺激A股劲升。一方面,中国经济虽然增速下滑,但放之全球,仍是增长最快的庞大经济体,不久前,韩国央行以及境外机构频频喊话要投资A股,反映了“矮子里拔将军”的心理。另一方面,国内政策面倾向搞活股市,以消化楼市泡沫,让过剩流动性待在“池子里”,也使得处于历史大底的股市找到发力机缘。
但是,降低资金成本,是否能促进投资、消费,依旧是个疑问。以中国经济为例,导致本轮增速放缓的最直接原因,是外需滑坡,而内需一时间难以弥补外需下滑,投资则已经满弓满弦,很难有所作为。
那么,如果外需无法恢复增长,内需一时又起不来,企业怎么敢因为资金成本略减而增加投资、扩大供应呢?事实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大家都意识到病因在结构、在效率,需要把力气花在国内、国际的深层次改革上面。但是,眼前的日子一难过,总是把那些治标不治本的容易政策来应急,先熬过今天再说。
货币政策更像是止疼药,疼痛来袭,匆匆服用一剂,虽不能治,却可缓解。而结构调整、深层改革,则是动手术,伤筋动骨,以强烈的痛换可能的治疗。不管哪种治疗方案,取舍之间又夹杂复杂的社会等因素,旁观者指手画脚易,当局者破釜沉舟难。
但是,宽松之后,人们需要为未来支付更大成本做好充分准备。2008年前车之鉴依旧清晰,今日虽不至像当年那样疾风骤雨式地以刺激经济为唯一目标,但习惯的思维、顺手的工具、固化的模式很难因为意识层面的略微转变而强行转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