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在康菲漏油事件即将从人们关注视野中逐渐淡出时,康菲再发诳语: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溢油事故对环境造成影响。上述表态是康菲石油公司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的。新华社记者在康菲石油公司相关负责人处得到确认,该负责人表示,康菲确实在与《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交流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康菲为什么这么牛? ”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这个问题也硬生生地问了半年。当时渤海湾上漂溢着的油花整整持续了三个多月,污染海面累计达5500平方公里。这三个月里,国人神经无时不被此牵动。
而康菲公司从漏油后的有意瞒报,到7月初谎称“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再到“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谎言被揭穿后,做出承诺将设立生态基金,却迟迟未说明具体规模、设立时间、以何种方式设立等一系列问题,让公众一再质疑其解决漏油问题的诚意和诚信。
知名外企,何以连最起码的诚信都付之阙如,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值得深思。虽然自从康菲漏油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后,海洋局已责令其须在蓬莱19-3全油田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作业。但综观这几个月来康菲的表现,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公众和监管。
“低级错误背后的有章不循”、“违规作业背后的自恃自大”、“心存侥幸背后的责任心缺失”……恐怕在我们为这家外企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公信所不齿时,也该反思一下其中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
对于跨国公司的跨国作业出事后,如何及时有效应对,责任人如何主动担责、善后理赔,不妨看一些经典案例。最典型的,当然是去年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处理:当天,以美国海岸警卫队为核心的地方应急指挥中心就宣告成立;次日,多部门的区域应急小组启动;第三天,随着事故影响扩大,国家溢油反应小组被激活,16个联邦部门互相配合投入工作;英国石油(BP)公司也承担了漏油事故的主要责任,并将为开出的巨额罚单买单。
而最新的例子,则是11月7日至20日,巴西的一起溢油事故。责任者也是跨国公司——雪佛龙公司。事发后,该公司卸责表现和康菲如出一辙:并没在第一时间停止钻机工作,也不配合调查,甚至拒绝同媒体正面接触……但当巴西官方立即决定对其施以重罚时,雪佛龙公司态度大变,不仅承认负有全部责任,并一再公开道歉。
这或许是渤海溢油事故和以上他国漏油事故的主要不同之处。相较之下,我们对涉事者的追责力度,如隔靴搔痒,触不到它的痛处,它当然有恃无恐。出事半年来,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罚,你怎能指望一家以逐利为天职的企业,以道德自律来主动割肉理赔?以现有法规,康菲公司目前只受到2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这对于数百亿美元身家的外企而言,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应急资源制度化,应急技术体系完善化,赔偿制度规范化”,这是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处理给我们的启示,而康菲事件正好是完善这些方面的契机。面对康菲劣行,相关应急机制、法律制度不能再原地踏步。
而外企在华屡“闯红灯”,也与他们的“超国民待遇”有关。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对此一忍再忍,导致外企的社会责任变成双重标准,在中国大大“走样”,所以除了完善和严格执行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应积极倡导所有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包括跨国公司。一视同仁,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康菲卸责事件不再重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