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数额巨大的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最近有消息称,地方债的清理正在逐步推进。有媒体甚至爆出了清理的“时间表”。当然,这个“时间表”,并没有得到确认。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几年来一直成为财经媒体的关注热点。地方债数据究竟有多大,一直没有准确统计。前两年,有政府部门曾公布报告称,地方债务总余额估计达到4万亿元以上,现在看来,这个数据恐怕还是低估了真实情况。可以确定的是,数据之大,足令人无可回避,乃至可能成为危险的“金融堰塞湖”。
与地方债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数量众多的地方融资平台。央行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地方债务巨大的数额,背后是许多地方投资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在不断放大。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和大量地方债的可能违约,学界、市场中观点不尽一致。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专栏)近日表态,“如果经济在稳步增长,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应该越早越好。
无论如何,地方债务问题理当得到相当的重视,地方融资平台理当得到有序规范。在现实状况下,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风险,不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相关连带风险,也会因此带来金融风险。由于一些地方财政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正逐步表象化,由财政支付危机转化而来的局部社会矛盾也在增加。地方融资平台添加的风险,可能会使现有矛盾更为尖锐。一旦风险急剧爆发,还很有可能会传递到中央级财政,导致“地方借钱,中央埋单”。
这意味着,过去地方债务的隐性风险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说早已显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逐步规范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当是必需。不过,这也不是说,因为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存在,就刻意去“引爆”风险,而是须承认问题的现实性,采取渐进疗法,逐步化解风险。如果企图“快刀斩乱麻”,那么很有可能的结果,即是“欲速则不达”。
当前一个必要而基础的工作,仍然是要努力摸清各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家底,至少对地方债务的总体数量要有更清楚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区分不同的融资平台,区别风险程度,分类进行规范,不作“一刀切”。如果不加区分,治病心情急切,用药过猛,或许可能出现副作用太大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地方债务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来做处理,也很难真正出效果。众所周知,地方债务的迅速积累阶段,正是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出的特点也颇为鲜明,如普遍负债、形式多样、管理失控,等等。由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由于地方政府职能的边界模糊,在经济领域“作为”太多,导致许多地方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
同时,地方债务的不断积累,跟现行财税体制之下地方财权和事权间的不相匹配,也大有关系。前两年,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曲线”发地方债,但效果不太理想。这些情况都在说明,地方债务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问题,背后牵涉复杂的财税体制、行政运行成本等难题。
概言之,债务问题要重视,融资平台要清理,但不可“矫枉过正”,更要从治本角度着眼。否则,长期而言,这个问题基本无解。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从求解地方债务关系角度观察,当下需要强调加大地方财权和事权间的匹配程度。其中的要点,又在于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责任、完善分税制度改革,以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在更深层次上查找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矛盾。
在财税体制之外,抑制地方政府长期强烈的投资冲动,是另一个关键。冲动的背后,隐含着现实政经生态里的种种纠结之处。正如地方行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放水养鱼”以刺激民间激情常常不力一样,诸多的问题与地方债都紧密相关,但又不是一个债务问题所能涵盖。这些问题,需要细致梳理,渐进解决,也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