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本币升值抑通胀大军
郭茹 曲飞帆
面临不断加大的通胀压力,中国也加入到本币升值抑通胀的大军中。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专栏)日前在央行网站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这表明汇率已被监管层纳入到抑通胀的调控手段中。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很大,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对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应该会有作用。”一位央行人士表示。
升值可抑制输入型通胀
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了50%。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我国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际能源、原材料、金属矿价格分别比去年末上涨达18%、13%和5%。而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7.1%和10.2%,同时向下游传导的压力也开始显现,CPI中非食品价格涨幅连续扩大。
“这轮通胀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对于这类通胀本币的升值通常会发挥抑制作用。”上述央行人士指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专栏)表示,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油价的上涨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本的普遍上涨,当前汇率应该作为抑制输入型通胀的手段加以利用。
本币升值对于输入型通胀的抑制作用也有实证研究证明。澳新银行2010年所做的研究显示,人民币对美元10%的升值会导致PPI指数在中期内下降3.2%,非食品CPI指数在中期内下降0.64%。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证明,人民币升值对于PPI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对于CPI的抑制作用。
“货币当局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加依赖汇率政策,来应对不断上升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以及扩大人民币的每日交易区间,都是可能的政策选择。”澳新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称。
事实上,今年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已有明显加快。昨天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走升74个基点至6.5228,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至此今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了1.5%。交通银行预计,今年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会达到5%~7%。
升值可减少货币供应量
除了抑制输入型通胀外,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还指出,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减少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控制通胀。
他指出,通胀是货币供应量的反映,大量的贸易顺差是中国货币供应量较高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出口,减少贸易顺差,另外还有助于减小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减少货币投放量。
胡晓炼在文章中也指出,当前流动性过剩压力仍较大主要原因是外汇持续流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基础。
此外,与几年前相比,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成为目前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根据。
连平指出,由于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就业冲击将减弱,因此,当前人民币升值也具备较好的时机。刘利刚也指出,许多曾经支持弱势人民币的因素都不再有效了。过去中国一直试图通过保持弱势人民币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然而近几年来,中国已经开始鼓励对外投资以抵消大量的资本涌入,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需要人民币保持强势。
不过,分析人士强调,对于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也不可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