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地产调控下地方政府债务会否雪上加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 09:09  新浪财经

  邱 林

  房地产调控导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暴露,而地方负债的大幅上升更是让市场担心地方政府将会对银行贷款“赖账”。瑞信亚洲区首席分析师陶冬分析认为,“2009年卖地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45%,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变化,一旦地卖不动了,地方财政一定有问题,危机或将依次来临。”(5月13日《中国证券报》)

  4万亿,5万亿……一直到了7万亿,地方债务的数字几个月来迅速攀升。2008年,为了使国内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国家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但在这项投资中,中央政府仅占1.2万亿,其余的2.8万亿则需要由地方各级政府财政从各种渠道进行筹集。而地方政府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是扩大投资规模,兴建高速公路、地铁等项目。

  那么,地方政府负债率节节攀升,其还债能力却大成问题。人们担心的是,2009年地方融资总量高达7.2万亿元,是土地收入的4倍多,仅利息每年就要支付5000多亿元。如果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有可能会拖垮中国经济刚刚复苏的脚步。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究竟用什么办法解决?实际上没有根本解决之道。

  目前可以演绎的几种渠道是,借新债还旧债,把偿债压力后延,或者借助全面通货膨胀减少债务负担。如果说借新债还旧债是聊胜于无,那么,地方政府凭借房地产业来纾缓债务压力就是常见的做法。现在,收取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的一大财源。除去征地、拆迁、补偿、税费等成本,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一般在40%以上。土地出让金在不少地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

  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为1423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规模的3%。以2009年的土地销售收入来偿还6万亿元地方融资债务的存量,需要约4至5年时间。而且,这还不包括债务利息。正是凭借着交投活跃的土地市场,尤其是随着土地价格“节节攀高”,地方融资平台得以兴修大量基础设施。房地产业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地方债务绑架了房地产和国家经济:虽然2009年的“保八”取得成功,但地方政府短期内不可能收回房地产项目,只能继续卖地。

  随着“国十条”等房地产调控一系列“组合拳”的亮相,人们不禁会问,2010年到2011年,随着房价的滞涨,价格高企的土地还会有买家吗?另外,土地价格会不会缩水?这些政策能否收到效果,谁也没有把握。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多为中长期贷款,楼价将是这类贷款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持续一年以上的低迷和下滑,对地方政府就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没有土地交易,许多地方的经济恐将踯躅难前。一旦地价上涨的势头被遏止,地方政府不但难以再用发展地方公共事业为借口搞拆迁和建设,连支付利息都困难。而信贷扩张的最大驱动力是政府投资平台的信贷需求以及他们扩充土地储备的能量。从这一点看,政府目前出台的调控手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问题。地方政府为了偿债,必然想尽办法培养“地王”,增加房地产的税收和各种收费。

  目前,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所占49%。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更为重要的是,房价、地价一旦下跌,地方投资增长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地方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的财力,例如湖北、重庆等地过大的投资计划是建立在高负债基础上完成的,而卖地所获得的收入则是财务支撑。

  人们对高房价深恶痛绝,也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但是,那谁又能撼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呢?因为房地产业实在太特殊,它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多年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缺了房地产这一角色,就等于失去了财源,地方政府债务将会雪上加霜。

  我们也许无法看到美国式的地方政府财政破产,但我们将可能目睹中国式的政府信用破产以及中国式的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堵住地方债务黑洞,迫使地方政府承担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是必然之策,惟其如此,才能让地方政府失去转嫁风险、祸害经济之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