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达成以来,低碳经济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多有发展低碳城市的动议。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可否定的是,中国的选择将影响世界未来。中国需先行一步,抓住未来发展的先机。
一、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世界正处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新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是对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的重视。能源价格及其供给的波动性正激励着各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日益紧张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给也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足够动力。针对这一新的现实,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开始调整在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过真正推动这种决策调整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展望关乎向低碳未来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转型的成本考虑。
(一)避免较高的未来成本
自IPCC在2007年发布了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以后,全球对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已基本形成共识。气候变化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实现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驱动力。
根据“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计划于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就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做出决定。科学家们已经反复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如果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不能就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做出决定,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所面对的气候风险将非常严重。虽然IPCC报告不允许就具体的目标提出建议,但它所给出的证据已经表明,把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2℃以内的水平,可以大大减少气候风险。我们目前还有很大的机会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风险发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构建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呈送给北海道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报告,2008年6月。绘制的可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全球排放最迟要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到2050年排放水平至少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50%,并设定雄心勃勃的中期目标。这虽然是一项艰巨任务,但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如果到203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45ppm~535ppm,宏观经济代价是GDP减少3%;如果2050 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同样的水平,宏观经济代价将增大GDP减少5%IPCC,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气候变化的预计影响令人担忧。据《斯特恩报告》Stern Nicolars,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估计,可避免的、由不作为而产生的减排成本占每年GDP的5%~20%。如果一切照旧,那么预计到本世纪末气温将急剧升高 4℃~7℃。由于气候敏感度问题比先前预计的严重,决策者们应担负起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责任,尽可能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范围内。换言之,全球CO2排放量要在今后20年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减少50%以上。
布莱尔的报告指出,尽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风险,但气候系统有重要的自身动力。当全球温升2℃,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显现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时间扭转趋势。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会越高。此外,拖延行动将减少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激励,增加减排的最终成本。总之,等待与观望既不能减少不确定性也不能减少行动成本,推迟行动只会增加风险和成本。现在必须要采取行动。
(二)避免锁定在碳密集型投资中
未来10年内,由于碳排放的继续增长意味着为了稳定全球气温需要更大幅度减排。荷兰环境评价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排放推迟10年达到高峰,那么每年所需要的最大减排率将翻倍,超过5%,相对于立即采取行动,将导致更高的成本,因为现存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需要在其经济生命周期前淘汰。M G J den Elzen,M Meinshausen,Meeting the EU 2 degrees C climate target:global and regional emission implications,Netherland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ency,May 2005.为了避免被锁定在碳密集投资中,目前需要做出严肃的决定确保以经济最优的方式过渡到低碳未来。
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换句话说,锁定效应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对初始路径和规则选择的依赖性,一旦选择了某种道路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见《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诸如电厂、交通之类高载能部门很容易发生锁定效应。因为一旦建成,其运行方式在较长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改变。
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好进入了一个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革命,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以电力部门为例,在今后25年,全球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约为22万亿美元,仅中国便需要37000亿美元。中国的电力部门,对煤的依赖程度与扩建速度是众所周知的。据估计到2030年,将新增发电能力 126万兆瓦的发电站,其中70%为燃煤电站李永怡:《中国和欧盟能够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外对话》2007年11月。。中国在积极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未能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则这些电站50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排放碳。用传统技术建设这些发电装置会立即增加排放量,同时也减少了将来转换到低碳能源的机会。即未来中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被锁定。为了给未来保持一个气候安全的世界,我们需要避免被锁定在高碳密集的选择中,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不同寻常的发展路径。
(三)确保能源安全
当今世界,日趋紧张的供需形势、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的战略竞争,以及与能源相关的污染与排放等问题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首要议题。2005年以来高价且波动的石油价格,使得能源安全战略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历史来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曾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安全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全球层面,还没有信号表明近期能源需求将减少。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发表的《2007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比2004年增长57%。在全球油气资源供给日趋趋紧且全球能源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的大前提下,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和重要地区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油气供给和价格波动的风险显著上升。对油气燃料的依赖和需求增长将导致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走高,引发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中东和非洲等资源丰富地区则成为政治动荡之地。
然而,受一些政治及经济原因的影响,世界能源生产及供应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出油气行业勘探和开采投资不足、海运及管道运输能力遭遇瓶颈、炼油能力迟滞不前等。各国能源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导致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近年来各国对石油产业的投资不足。国际能源机构(IEA)《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估计,未来20年内,全球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投资,才能确保足够的原油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