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在一个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正义的国际NGO工作,作为NGO观察员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并在最后几天拿到了为数相当少的NGO入场券,全程见证了谈判历程。
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国际气候政治
文·张山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结束,但是没有成为COP15的共识,而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的“哥本哈根协议”,仍然是一个重大热点。根据大会的决议,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附件1国家将决定是否签署并提出承诺减排量,同时西方也在竭力渲染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在1月31日之前决定是否签署,尽管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否签署,是摆在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重新回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全面观察当前各国围绕哥本哈根协议的争论(不同国家的争论大不一样),来思考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国际气候政治。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地球对温室气体排放只有有限的容量,即有限的“排放量预算或碳的收支预算”。西方一些资深经济学家估计,温室气体排放的年预算在每年万亿美元的数量级:比如著名的“斯特尔报告”作者斯特尔爵士就在其新书中断言温室气体排放的年预算保守估计价值至少1.2万亿美元。全球目标和减排承诺的谈判就是为了解决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如何分享这个有限的大气资源的问题。因此,气候谈判关系着现代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之一。据一些在日内瓦长期追踪和参与各类国际谈判(世贸、知识产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的研究机构和组织估计,气候谈判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可能已经超过世贸谈判,成为现阶段不仅环境方面,而且经济方面最重要的国际谈判。
此次哥本哈根谈判相当程度早就注定了谈不成,除非发展中国家单方面做出自杀性让步,甚至即使如此也都不一定能谈成。美国毫无减排诚意——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和布什一脉相承,只是公关做得更好,更有欺骗性,所以美国千方百计找借口——中国就是其最大的借口。说得夸张一点,即使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减到0,美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减,因为所谓的“美国生活方式不可侵犯”。
由于没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欧洲对美国毫无办法。而且因为美国不做,国内许多力量也不愿全力去做,欧洲也就乐得躲在美国后面只是三心二意地减排。但是全球一定要大力减排,否则将来大家一起深受其害,欧美就因此逼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力减排,即使逼得他们“去工业化”也在所不惜——欧美国内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想借此限制新兴经济体发展。西方相当一部分环保主义者,没有原则,没有骨头,完全放弃公平原则,也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和欧美政府穿一条裤子。所以从欧美国内来讲,其实一开始就注定很难谈成。他们早就布局媒体到时全面开动,包括大量对欧美政府小骂大帮忙的NGO,要把这个道义责任尽量推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至少是让中国和美国分担——美国本来就是最大责任方,把中国抓来陪绑分担,当然也不错。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不管如何做,都会被作为替罪羊,那么,更好的应对可能是,不理会西方压力坚持自己立场,同时改进公关,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纵连横,尽量揭露西方的双重标准。
目前国内对中国饱受毫无道理的攻击,以及西方的双重标准的报道和分析还非常不足。拿NGO的例子来说,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国内有不少环保NGO工作者与会。结果,亲眼目睹两个星期肮脏的国际政治,有不止一个人发出疑问“看来说气候变化是西方制约中国发展的阴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是不是错了?”
其实,政治很肮脏,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的科学不成立。中国大力减排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国际压力的结果。国内环保NGO以前的工作没有错,但可能不完备,不全面。现在意识到环境政治里面也有不少虚伪和双重标准,与此做斗争也应该成为国内NGO工作的一部分。这一次对许多国内NGO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但要真正摆脱西方NGO的话语霸权,发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声音,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哥本哈根协议出台前后
12月18日晚上11点,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宣布达成哥本哈根协议。更确切地说,这个草案应该叫做“奥巴马提案”,而不是哥本哈根协议。它由奥巴马主持起草,26国首脑或者谈判代表参与(苏丹代表一开始参与,后来出走,不包括在内)。在11点之前,26国之外的国家代表根本没有见到这个文件。于是,我们在现场看到在奥巴马宣布哥本哈根达成共识的同时,许多国家的代表冲向复印机,复印这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却正被奥巴马宣布为共识,而且丹麦主办国告知他们只有一个小时决定是否接受的文件。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符合联合国民主机制和各国平等原则。而且,奥巴马的记者招待会时间正好选在G77国闭门会议期间,打断了77国内部的通报和协调。现场不少NGO观察员都怀疑美国是有意为之。
在19日凌晨3点多开始的讨论中,争论激烈,阵线分明。以美国、英国为首力推,想把协议变成共识,而且一再强调只有协议变成共识,许诺援助才有可能实现。一些被收买的小国,或者被空口许诺的援助所诱惑的国家附议。明确站出来反对的尽管只有图瓦卢、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古巴代表等几个小国,但他们以减排力度不够或者违反民主规则等原因批评美国提案时,包括“基础四国(BASIC)”不少代表团成员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拼命鼓掌。当发达国家占尽上风时,基础四国中巴西和南非代表撑不住,说了一些服软的话,比如这个协议尽管有种种不足,但也可以是进一步谈判的基础;但最后尘埃落定,这个协议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而不是成为会议共识,这些国家又试图往回扳:比如南非代表又发言说这个协议是奥巴马总统的提案,尽管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也参与帮助了起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一定全盘同意和愿意签署。这些多少有点自相矛盾的发言,凸显了发展中大国面临的状况:他们之所以没有像苏丹那样出走,只怕更多的是不愿意被无端指责要为哥本哈根失败负责。西方媒体公开报道的基础四国首脑会议被奥巴马强行打断,也是发展中国家被胁迫的另一个旁证。
简单分析一下哥本哈根协议,就知道谈判现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其立场为什么那么不同。比起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发展中国家不断让步,而发达国家责任减少很多:
1、发达国家没有近中期(2013~2020)量化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整体和国别的减排指标。每个发达国家自行填入承诺减排量,且发展中国家也要将国内减缓行动目标和政策纳入附件,在同一协议文件下与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一并予以反映。这进一步模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是对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中所一再重申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极大削弱。而坚持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机制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底线。
2、发展中国家自我减排(没有任何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自我减排)每两年通过国家信息通报进行汇报,“……准备为国际咨询和分析(提供方便)”(奥巴马总统在其新闻发布会中四次强调了最后一句)。尽管也说了国家信息通报要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应有的尊重,但这已经为西方借此提出更多要求,干涉主权打开了一个口子。
3.尽管协议把将全球升温限制在两度之内的目标写入,但完全是画饼充饥。发达国家现在提出的目标是如此之低(比如美国2020比2005减14%~17%,只比1990年减0~4%),有不同的NGO和科学机构都估计我们是直奔3~4度而去。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全球变暖的十大受害国,将因此大受其害。更不必说77国中大量没有什么碳排放可减,但深受全球变暖危害的小国,更是觉得被出卖。
由于委内瑞拉等几个小国的坚持,哥本哈根协议没有成为COP15的共识,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是否签署。包括参与起草的基础四国,也有了再次仔细考虑重新决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