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入分配改革:愿金融危机带动更多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5:10  燕赵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蔡晓辉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此时传来有望出台的消息,显然,寻求提振的经济动力大过以往着意强调的公平动力。硬币都有两面,无意中,金融危机成了社会改革的一个契机。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寻求居民消费型内需的需要,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不知要搁置多长时间。

  酝酿了3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经完成,名称为《国民收入分配意见》,并提交国务院。据国家发改委人士透露,今年有望出台。

  事实上,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已于2006年初步拟定。消息显示,“意见”草稿一度进入最后征求意见阶段。但此后改革方案却一直没有亮相。(5月7日《济南日报》)

  ■分配改革背后的经济动力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此时传来有望出台的消息,显然,寻求提振的经济动力大过以往着意强调的公平动力。硬币都有两面,无意中,金融危机成了社会改革的一个契机。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寻求居民消费型内需的需要,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不知要搁置多长时间。

  要保增长,那么我们先看一下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虽然投资增长率高达26.5%,但同期的工业增长率仍从5.7%下跌到3.8%。就是说,虽然不断大幅增加投资,但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增长率。有专家认为,这种特征是目前经济刺激方式路径失效的信号。

  扩大内需中的政府主导型投资需求,已经被上述数字证明效果十分有限。那么,消费需求的前景如何呢?

  扩大消费需求,目前最热闹的是家电下乡。这个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果真会收到预料中的效果吗?很明显,必要条件是农民得有钱。农民到底有没有钱?城市经济萎缩,农民工返乡,失去工资性收入;即便在岗的,报酬也大幅度下降。更不要说,农民的收入总量只有全部居民收入的1/3,尽管农民的人数占了总人口的2/3。

  那么,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如何?有关部门的思路是,通过提高社保水平来释放居民消费,譬如三年内8500亿的医改投入。但问题是,即便政府在涉及二次分配的社会福利等方面如何加大投入,也无法完全改变初次分配带来的巨大差距。而实际上,政府的社会福利投入,目前尚未没有达到令居民无忧消费的程度。

  所以,目前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景,至少不会是一帆风顺。

  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恰恰在此时传出即将出台的消息,自然十分令人关注。“要真正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根子还在收入分配领域。”有专家指出,当前宏观背景下启动收入分配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收入分配调整真正启动内需和消费,尤其解决中低收入者消费不足的问题。

  就是说,此时的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目的在于让中低收入者的口袋里“不差钱”,同时因为社保水平的提高也敢花钱,以此来有效扩大消费型内需。钱流入高收入者口袋里,大大地花不完,他会存起来或投资股市,而流入低收入者口袋里,他会消费用于有尊严的、有未来预期的生活。

  ■收入分配更是一个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的问题,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一个公平问题。那么,目前收入分配不公的具体表现怎样?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走低。资料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大大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

  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会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看一个数字:社科院2007年企业蓝皮书显示,1990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53.4%降至41.4%;而同期企业营业余额占GDP比例则从21.9%增加到29.6%。这也就是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就是说,劳动越来越不值钱,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能力越来越强,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剥夺。这一点说的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问题。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越来越低。

  第二,更重要的是,增速相对较慢的居民收入还存在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是城乡居民之间,占总人口数2/3的农民的收入只占全部居民收入的1/3,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也有进一步拉大趋势。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全国不到60%的可支配收入;而20%的高收入群体却获取了4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收入分配严重向高收入群体倾斜。

  这个差距达到何种程度?举一数字,2008年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高达11:1,而2005和2000年,这一比值分别为4.88:1和2.63:1。那些高收入的行业,都是行政性垄断企业,金融、电力、烟草等。即便在企业内部,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高管薪酬记录不断刷新,普通企业职工报酬却长期徘徊。这一点,舆论一年来已经达到“民怨沸腾”的程度。

  ■经济问题的社会化改革路径

  不断拉大的差距,逐步缩小的收入比,极大压抑了居民的消费欲望,阻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令越来越多的工薪族产生阶层坠落感,更催生了一大批“愤怒的中产”。

  事关公平的社会问题和扩大内需的经济问题,在传言今年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实际上成了一个问题:用社会化的途径来解决经济问题———在平等和公正的目标下,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财富和产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共同参与社会发展,在发展中互相受益。

  两者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经济问题———消费不足、生产过剩等,其根源,实际上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大多数的国民无钱消费、无力消费,造成生产过剩。所以,专家们才会说,“要真正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根子还在收入分配领域。”在2007年,居民消费额占GDP36%,达到历史最低点,足可见消费意愿的日益萎缩程度。

  按照通行的经济理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是消费升级的一个台阶。中国在2003年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但好比“张家有财1000万,邻居9个穷光蛋,平均起来100万”,无力进行消费升级换代的居民是大多数。政府再多税费减免,买不起汽车无法升级的人仍旧买不起车,有能力买的,早就买了。所以,政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改革收入分配,刺激和释放民间消费。

  靠投资拉动增长,政策的财政赤字最终会累计到何种程度,如果国际金融危机持续下去呢?所以,靠财政来独挡大局,民间需求因为收入分配不合理而持续萎缩,中国经济恐怕很难走出泥沼。

  这就是国民收入分配方案年内出台的背景意义。一个多年来日益加剧的国民收入不公问题,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不乏各类学者论述和呼吁,但因为经济惯性和重重利益阻力而一度搁置。三年后,却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适时而出。不得不说,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社会改革的一个契机。真的很希望金融危机能为更多中国改革难题破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