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会群
已经被畸形市场化严重扭曲的医院,会不会希望每个人都生病,每个病人都住院做手术呢
在近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加大投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卫生部部长陈竺称,将在三年内投入370亿建设2000家县级医院。在当前经济困难条件下,政府投入更是被赋予了“拉动内需”的内涵。不过,鉴于对现有医疗体制中一些痼疾的认识,我对此却生出几分隐忧。
我听医疗界的朋友说起:他的三位亲戚,以及亲戚的两位邻居,最近相继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你切莫担心,这其实不是一出悲剧。事实上,这三位亲戚身体均没什么大毛病,根本用不着住院。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住院?原来,朋友的另一位亲戚是这家医院的医生,由于病人少,医院效益不好,于是悄悄出台一个政策,鼓励医生拉病人,每拉一位病人给一笔回扣。于是,这名医生就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拉来住院。
作为全国较早推进医保的城市,我所在城市的医保制度已经很完善,内科住院病人报销比例是100%,住院既然不花钱,这几位“病人”也乐得成全。于是平常难得见面的亲戚们就在医院同一病区相邻两个病房住下来,聊天、打牌,如同度假。
这个例子说明,至少在我所在的这个大城市,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并不存在什么“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想,这种现象恐怕也非该市独有。否则今年 两会期间部分卫生界的政协委员不会顶着舆论压力声称“看病不贵也不难”。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却忽略了一些二级医院、社区医院 因为缺少病员,连生存都已经很困难。
在医保实施初期,我所在城市的一家地段医院有“做蛋糕”的习惯。所谓“蛋糕”,是指医院每年的医保额度。医保中心对各级医院每年拨付的医保资金,是 参考该医院上年度的医疗经费,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便是次年对该医院的医保投入,它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前些年,该地段医院所处的区域不断拆迁,病 人日渐减少,正常情况下,实际医疗经费是下降的,然而,医院为了不想让次年获得的医保经费下降(这等于自断财路),就要“做蛋糕”。蛋糕怎么做?就是借助 医生给病人开展诸多虚假的医疗服务,比如,购入一种名为“鼻激光”的问题医疗设备,冒用正规治疗项目给病人用。在整个过程当中,无论是设备还是病人本身, 甚至医生都不过是医院用来赚钱的道具。其结果,就是医保资金的大量流失。
不过,如果仅仅认为这种做法不过是浪费医保资金的话,那么你错了。悲剧其实已经在上演。同样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另一所二级医院,近年来一直热衷于 给病人做一种高端的心脏手术,安装一种德国进口的医疗器械,而这种医疗器械在全世界还都处在试验阶段,却在中国病人身上当作成熟医疗技术使用。结果9位病 人死了7个。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病人其实并不具备手术指征,不做这种手术的话,他们原本会活得更长。
因为知道这样一些事,我常担心,虽然现在老百姓在抱怨“看病贵、看病难”,可是,一旦实施了医保,一旦建好2000家新医院,情况会不会就一定变好 呢?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实际上,我觉得,医疗资源过剩比紧缺更可怕。医院过多,为了生存,就得想方设法招揽病人;新药、医疗器械太多,就会被千方百计地 用在病人身上。而与这种强大的市场冲动相比,制约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悲剧不可避免地要上演。
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这样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律师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纠纷,建筑师希望发生大火将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则希望一场冰 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用容易退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皮子做鞋子。那么,已经被畸形市场化严重扭曲的医院,会不会希望每个人都生病,每个病 人都住院做手术呢?我想,只要医院和医生的逐利冲动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医院越多,医生越多,这样的可能便越大。因此,当看到 有关专家称新医改与“扩大内需”有密切联系的时候,我不禁心中一紧。真的,内需再怎么重要,也不能靠老百姓吃药、输液、开刀来拉动。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