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环保重点:抓监管保运行促减排(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 15:35  中国报道

  三是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加大专项执法工作,对完不成总量减排目标的,实行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措施。要尽快组织研究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特别是地方“大跃进”式的刺激计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强化环评制度对新建项目污染增量的把关作用,有效防止“绿色通道”变成一些地方上“双高一资”项目的“金光大道”。

  四是建立重点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监管机制。污染减排主要贡献来源是现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减排。因此,对重点污染源的减排设施要建立“保运行”的制度,如污染减排月报制度、季报制度。同时,对重点污染源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预分配制度。

  五是继续完善结构减排措施和落后产能的监管。目前,一些行业协会已经提出要恢复环保部门原来制定的“双高”工艺目录和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因此,要采取严格措施防止“高消耗、高污染”的技术落后小企业“死灰复燃”。同时,研究制定下一步的“双高一资”行业结构调整措施。

  六是为减排设施“保运行”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过去两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成效差异表明,经济政策是促进污染减排的重要保障。“保运行”就必须保证电价优惠、脱硫补贴、污水处理收费、以奖代补等政策的持续性。同时,还应加快完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制度,不断完善环境价格和环境收费政策,推广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出台排污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经济刺激计划要坚持“三绿”原则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宣布未来两年投资4万亿,投资于铁路公路、农田水利、住宅等七大领域,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的增长。根据24个省市区公布的投资计划,投资总额近18万亿元。我们认为,经济刺激计划要坚持“三绿”原则,即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增长的原则,把扩大绿色内需的投资做好。

  首先要坚持绿色投资原则。绿色投资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中保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二是建设项目投资中确保环境保护工程的投资,环保不欠新账。目前,国家刺激计划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投资安排为3500亿元。然而,在地方政府提出的投资盘子中,很少看到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安排。在2008年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中,节能减排投入120亿元,主要用于节能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根据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需要中央政府“十一五”期间投资1500亿元。实际上,2006年到2008年中央投入600亿元左右,2008年投入270多亿元。剩下还有900多亿元,两年平均就是450亿元。从刺激计划的新盘子中增加额外的环保投入的难度很大,因此,对中央政府来说,绿色投资关键是把未来两年的900亿投入需求全面落实。对地方来说,这些投入应该和“十一五”环保规划中的“十大”骨干工程一致,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等减排项目建设。

  第二要坚持绿色建设原则。绿色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好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二是要求投资计划和投资项目能够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要求,尽可能把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客观地说,新经济形势下如何通过环评制度促进绿色建设和绿色生产,对环境管理部门是一个挑战。环保部门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和环评实践,制定刺激计划中重点行业的环保设施和工程的投资比例指导性要求。由于刺激计划的项目都是政府投资主导的项目,因此在建设投资采购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特别是投资中采购水泥、钢铁等应该考虑相关企业是不是做到了绿色生产。政府投资项目更应向社会做出绿色表率。建设完成后的项目运行中,也应该有较高的环保标准。当务之急,环保部门应该提出一套指导刺激计划项目的绿色建设指南,促进节水、节电、节地、节材等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

  第三要坚持绿色增长原则。绿色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产出在GDP中的比例,二是尽可能遏制“双高一资”项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资源效率和环境绩效。目前,社会上对刺激计划投资的民生投资比较关注,这对未来两年的投资规划制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质上看,国家经济刺激计划最初的关注点是保增长,也就是保8%的GDP增长速度。这与我们传统的GDP导引密切相关。现在,应该通过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内需,推动和实现绿色增长。环保部门应该采取逆势政策,继续出台国家限制发展的“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的项目目录,加强宏观引导。

  王金南,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研究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