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风暴是中国品牌历史性机遇(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0:01  中国青年报

  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中表现最强抗跌性,并逆市上扬的是品牌型企业,而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中国制造”倒闭时,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

  拉动内需需要大力发展品牌产业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的外贸拉动和国内房地产的繁荣,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外因和内因。如今,外贸遭到成本压力的狙击,地产业也因种种原因而陷入低潮,我们找不到中国经济成长的“火车头”。我们在被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逼回国内时,才蓦然发觉,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这是巨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成为拯救中国经济的良方,有“家”,有“口”的好处是我们有“老底”,“有退路”。

  但是,如何拉动内需的确是很富有挑战性的。以往中央政府应对危机时,往往是大力投资,投资每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这会导致经济过热,而政府为主体的大规模投资,政府就要有高税收,高积累,就挤压了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的空间,会抑制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使得居民消费能力和民间投资能力下降,而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滞后,又导致老百姓消费下降,储蓄上升,这样就会使老百姓不敢花钱。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60%的GDP应该来自于消费者支出,而中国是全世界GDP中消费比例最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成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如何减少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性,如何拉动消费,应大力发展品牌产业,同时鼓励民众进行品牌消费,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之一。

  品牌在一个国家竞争力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地区或国家名牌商品的多少,往往是其综合实力、经济竞争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最好反映。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于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但目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出来的。

  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没有话语权,国内市场,中国经济的主导权也在丧失。随着大量引进外资,国外资本和品牌已经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经济的很多方面。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汽车领域,日本、德国、美国品牌占领和控制中国汽车72%市场;在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四种国外品牌,就占据了我国碳酸饮料市场60%以上的份额;在香皂市场,虽然前10名品牌中的国内、国外品牌各占5种,但从市场份额看,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达83%;化妆品市场,玉兰油、夏士莲、法国CD、绿丹兰、雅芳等国外品牌纷纷登陆中国大陆,中国品牌的化妆品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是由于品牌的缺失,中国的经济并不强大。此时此刻,华尔街一夜间“血流成河”,国外企业和品牌发展速度放缓,规模缩减,开始裁人、降薪。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凸显中国实力和优势,全球经济进入洗牌阶段,如果没有这样的金融危机,中国可能要成为世界强国还需要很多的路走,我们在全球经济的话语权还无法提前到来。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被认为是低端、低档的,但是当金融危机来临后,对于很多经济比较紧张的美国人来说,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购买层级,消费日本、德国品牌的就有可能转而求中国产品,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将品牌做好,同时又价格合理,就可趁机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经营”。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趁金融危机,一些国际品牌处于谷底时,用资本抄底收购国际品牌,以入股或控股的方式拥有中国品牌自己的话语权,定价权,中国政府应对大力发展中国品牌给与相关政策扶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