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对茅于轼者为哪般(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8:53  大河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反对者对现代化也有所怀疑。以笔者的记忆,关于中国耕地减少的忧思出现在1980年代,那是一个社会刚刚开始现代化起飞的时候,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接踵而来,这很容易引起农业时代的联想,一看到大量膏腴之地化为街道厂房,一看到大量农民陡然出现在城市,就产生“生之者寡,食之者重”的感想,甚至担心一旦出现什么不测,连吃饭都成问题。在我看来,这是1980年代出现耕地忧思的原因之一。20多年过去了,尽管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受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等诸多约束,相当多的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并没有从现代化中分享到和他们贡献相称的收益,因此,依旧有这么多人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不安全感,而依旧对现代化不抱信任,在城市中找不到栖身之所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家乡的土地当成了最后的家园寄托,打破土地红线在某种程度上也触动了许多人心中的痛,难道,城里不让我们呆,你们还要来抢我们的土地,或许正是许多捍卫土地红线的人士的所思所想。

  因此,以市场化全球化为出发,土地红线的设立既没有事实的支持,也讲不出什么道理,但是,这一观点却始终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混杂的态势,一部分支持者是出于特殊利益,一部分支持者是出于特定世界图景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支持者,则是对中国特色市场化进程的深深不信任,围绕18亿亩土地红线的争议,其实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隐藏的巨大冲突,这一冲突与直接的利益冲突相比,可能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莫之许)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