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文学创作遭遇市场经济(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5:33  《钱经》杂志

    经历1990年代文学贫瘠期

  “那段时间很痛苦,常常都是耗尽心力写完的稿件,最终只能付之一炬。”赵琼回忆着90年代初的日子。89事件后,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兴起“去中国化”的潮流。进入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表现为一种无序、无主潮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不再读书看报了,下海经商成了社会时下人们的普遍追求。在军队中,也再次掀起了一股转业潮。”赵琼笑谈,“大家又都开始想着奔小康了!当时我在中央广播电台发篇稿子的稿酬只有2元,在解放军报发一篇稿子大概8元,这还是朋友们特别帮我申请到的最高稿酬。而发表作品也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当时的报纸大多都是4版、8版,版面本来有限,副刊文学版更是少得可怜。”不过,当时的赵琼依然没有离开部队,在部队里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1991年路遥完成的《平凡的世界》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与热情反衬出当前文学对现实的淡漠和激情的匮乏。因为自80年代后期起,现实关注精神就退出了文学舞台的主流(除了张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反腐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有自己的不足,但它们的现实关注热情还是有其积极意义)。此后,随着商业文化的冲击,文学越来越走向个人和自我,却失去了文学最根本的对人的关注。90年代文学日益被社会所遗忘。”而此刻,面对浮躁的现实环境氛围及文坛的低落,赵琼在创作的道路上亦走入自己的迷茫期。

  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在中国当代文坛引发了一场地震。《废都》出版时是两个印刷厂同时印的,一家印了25万册,一家印了20万册,正规渠道就将近50万册。书一出来,便掀起购书狂潮,好多外省的书商开着车,带着押车的,现钱去买。“当时是文化贫瘠期,《废都》顺应了时代潮流,抓住了某种历史情绪、历史意识。同时,这本书也迎合了社会上不同层次读者的口味,虽然从1994年这本书被禁很多年,但带给文学界更多的思索与讨论。”在赵琼心中,《废都》开创的文学地位是无可匹敌的,也让当时困惑的他看到了希望。

  在90年代后期,一种做工精美的文学名著包装盒忽然流行开来,当时人们称其为装饰书。“在很多商人眼中,文化依然是崇高的。那时很多下海经商富起来的人,虽然有了钱,但感觉还需要文化的包装来提升个人身价。于是,最初的时候,一种包装精美的装饰书成为很多富人家中的摆设。”赵琼说,“流行一阵后,很多人觉得这种形式化不足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地位,于是市面上便出现了‘御用文人’,富商们在出版文化界有了署名。”

  对于当时文化圈的很多人来说,选择的路也许只有两条:要么甘当“写手”,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要么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着清贫的生活。如果抛开这两种选择,那么只有跳出文化圈去另谋生路……“所以当时很困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视文学创作为生命的赵琼最初选择了默默坚守。

  放弃与收获

  1998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报业市场也迎来了厚报时代。从以往的4版、8版拓展到24版、48版甚至到后来的100多版,报业生态圈内更增加了各种不同读者定位的报纸。在人们欢呼“知识爆炸时代”到来的同时,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文学媚俗化也一并呈现。

  1999年,对于赵琼的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就像前文提到的,当看到《大家》这样以“唯雅”创刊的杂志都不免媚俗追求商业效益,“我干嘛还一个人苦苦坚守!”赵琼笑称,“以前我笑那些替别人撰文的人,是出卖灵魂的妓女,没想到自己也不得不沦落了!”这种放弃,对于一个坚守文学阵地的创作者来说也许是痛苦的。“我们都年轻过,都有过为之付出过代价的幻想;但日子要过,太阳还要温暖我们以后每一个日子!”赵琼在给友人信中的这句话,也许最能说明当时的心境。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