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文学创作遭遇市场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5:33  《钱经》杂志

  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的牢笼被打开,同时,在改革开放新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文学青年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曾经很“酷”。不过,如今他们大多已经屈从于市场经济的压力,在浮躁的社会中远离纯净的文学。

  文/本刊记者 宋慧敏

  “1999年7月15日,当我看到6月出版的《大家》将以往的封底诗画版变成了商业广告时,我便不再坚持了!连《大家》这样的杂志都在商品经济面前低下高贵的头了,我还在坚守什么纯净的文学!”从1986年入伍至今,现在已是正团职干部的赵琼更经历了20几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有过激情、有过困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笔者依然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有着对文学发展的担忧。他坚守着“面对人心,面对语言”为“逐日之途”上跋涉的手杖;但面对现实的经济生存压力,也会有身不由己的无奈。

  80年代 温饱下的精神创作

  1988年,赵琼所在的连队里,很多战友都要求转业。“那时候,经济开放刚刚搞活,所以家里有关系的都纷纷要求转业回地方。”赵琼笑说,“部队上一个连长一个月的收入才60块钱,外边卖茶叶蛋的一天都能赚到30多块钱。所以,那时候很多人都争着转业回家奔小康了!”

  而此时服役两年的赵琼刚刚考上西安的军队士官学校,“就是转成志愿兵,还能在部队多呆上几年。大家都去奔小康,我来守边疆!”回忆当时的情景,赵琼笑谈到。“我没有想过要转业。1986年,我从山西运城夏县农村出来当兵时,我们那里刚刚能吃饱饭。来到部队后,感觉生活变得特别有意义。在这里不仅能够学知识、学技术,还能进行我喜欢的文学创作。”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中,“80年代更被公认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对于诗坛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是弥足美好、浪漫、幸福的岁月,也是中国新诗自1917年诞生以来最繁荣、开放、宽容、自由的诗歌经典时代。”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的赵琼,回忆当年的诗坛,依然有些沉醉。“这一时期不仅有如艾青、牛汉等‘归来的诗人’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还出现了‘新生代诗群’,有的称作‘第三代诗’、‘后朦胧诗’、‘后现代诗’、‘后崛起’、‘当代实验诗’等。这个诗群旗帜林立,主张多样。有秉持知识分子立场写作的诗人,其主要成员有王家新、孙文波等;有‘他们’文学社的韩东、于坚、朱文等;有“整体主义”的石光华、杨远宏、欧阳江河等;有‘非非主义’的周伦佑梁晓明等;有‘莽汉主义’的胡冬、等;有西川、海子、骆一禾等北京大学的一群;还有一批卓有成就的女性诗人,如翟永明、陆忆敏等。”

  “诗歌创作需要不断的外界精神刺激,伴着那段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心理变化、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也成就了更多了创作者!”于是,赵琼没有被“转业奔小康”的潮流所动,变成了身在军营中的一位“吃军粮却靠写字为生的不文不武之人”。用他的话说,常常呆想,睁只眼闭只眼地去审视生活:一只眼审美,一只眼审丑;审美的这只眼睛叫散文、也叫诗歌,审丑的这只眼睛叫杂文。于是,当时的赵琼,写了很多散文、诗歌,并发表在《辽宁日报》、《解放军报》上,这亦给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