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救市论战背后的逻辑误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0:14 《理财周刊》

  尽管“救市派”和“不救市派”都摆出了一系列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如果跳出看似热闹的“救市逻辑”,我们会发现“救市”这个概念本身似乎也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硬伤。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那些支持政策救市的人似乎成了市场上压倒多数的民意代表,扛起了“为人民说话”的正义旗帜,把政策救市描绘成“民心所向,没得商量”的大势所趋;而那些反对政策救市的人则摇身一变,个个都成了捍卫市场经济原则的斗士,摆出一副“自古忠言逆耳”的架势,任凭人们如何嘲骂,也要坚持真理毫不动摇,相信时间能证明自己的预见性……

  然而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什么东西或者观点能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吵吵嚷嚷、莫衷一是的经济问题就更不存在什么纯粹的是非对错。可就像近年来关于改革中诸多问题的讨论一样,当前救市之辩中非此即彼的两极化观点的尖锐对立总让人感觉过于浮躁和偏执。虽然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以大众传媒为主导,以娱乐化为标准的时代,各种言论都希望最大限度吸引公众注意,但如果我们在讨论问题的一开始就扭曲了问题的本质的话,那这样的讨论或者论战恐怕只能导致混淆视听,用谎言制造更大的谎言,而永远也不可能推导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更无助于正确的政策抉择。

  上周一,《中国证券报》上刊登的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的《救市之争的误导和政策定位》一文,就对救市之争本身提出了质疑。

  下跌不是“政策市”闹的

  华生认为,“救市逻辑”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本轮下跌是非理性的,是不正常的。说它不理性是因为尽管今年的出口可能会受到美国经济衰退而减少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速,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很难再出现去年的爆炸性超速增长态势,但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是良好的,上市公司的盈利也还是快速增长的。因此当前的下跌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行为,必须依靠调整政策来恢复市场理性和投资者的信心。然而这个貌似真理的前提未必能成立。

  “2007年,在宏观经济增长强劲、外围环境较好、企业盈利爆发性增长的乐观预期下,各路资金纷纷入市,资金入市和赚钱效应相互循环作用,加剧了市场供求的短期失衡,推动了股指的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等成了一批乐观预言家们渲染股指万点可期和十年牛市的王牌,迅速膨胀的市值完全脱离了经济基本面。因此……2008年股市泡沫的破灭就难以避免”。

  虽然单从绝对值上看,本轮市场的下跌相当猛烈,但如果从幅度上看却绝非史无前例,基本上还是属于市场本身的自我校正,毕竟,在股市里混,也迟早要还的。所以与其说下跌是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不如说是市场面对经济形势的逆转和不确定性的加大而自然产生的理性反应。也就是说,不管外界对股市的看法如何,市场自身永远是最理性的,他会对自身不合理的偏差进行自动修正。从这个角度看,把市场本身正常的涨跌归结为政策影响,并非客观的判断。由此可以从根本上否定“救市逻辑”的合理性——不是政策导致的暴跌,凭什么要政策去让他涨回去呢?这种“只救跌不杀涨”的政策市不就成了旱涝保收的提款机了吗?股市风险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有人又要说了,美国政府不是在救市吗?客观地说,美国政府救的是经济,只是间接影响股市。因为美国股市近年来表现平平,今年的下跌也十分有限。美国政府出手救助的是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是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防止金融系统混乱和崩溃的更大代价,这也是美国从1929年股灾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而之前的减税和加息政策则明显是针对美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股市也只是受到间接利好影响而已。然而即使如此,美国各界也依然有不同的意见,抨击美国政府是在干预市场行为。反观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则明显不具备需要政府出面救经济的条件。作为一个正在摆脱“政策市”的新兴市场,美国政府当前的政策显然不具备参照价值。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救市预期降温令抄底外资反手抛售中资股

    第三只眼看救市

    股市迷茫中救市论战再升级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