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阿巴斯中国行(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47 经济观察报

  从1969年受邀创建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电影部门开始,阿巴斯前三十年的电影足迹在伊朗国内。早期他主要拍摄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教育性短片和个别剧情片,到1989年,他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家》连获卢加诺影展和戛纳电影节奖项,渐获国际声誉。之后,他拍摄的《生生长流》(1992)、《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樱桃的滋味》(1997)和《随风而逝》(1999)在各大电影节获得高度评价,成为1990年代颇受关注的艺术电影导演。

  阿巴斯的电影没有好莱坞剧情片那样集中而有力的故事和不断递进的节奏,《樱桃的滋味》中那个想自杀的知识分子一边开车,一边和沿途搭载的捡拾垃圾者、待业青年、服役阿兵哥、工寮警卫、神学生、制作鸟兽标本的老人聊天,这种片段式的对话进行到最后,反倒让这个“行者”在绝望透顶之中发现了生命的美丽。正如电影评论家戈达弗雷·切西所言,阿巴斯的电影是“提出问题的电影”,“问题与回答”的格式获得了近乎礼拜仪式般的崇高地位,“剧中人时常停下来询问自己身处何地,要去何方,并且将这些问题的意义延伸到了剧情之外,既是影片中的人物提给自己或人物之间相互提的,也是提给观众的”。

  出人意料的是在电影最后一段出现了电影剧组拍摄本片的片段,用开放式的结尾把这种对生命的追问延续到自己以及观众身上。

  身兼制片、编剧、导演和剪辑于一身,还进行摄影、诗歌、电影的多元创作,阿巴斯当然算是以戈达尔为代表的“作者电影”的一分子。但是戈达尔的那样高度理论化的电影作者如今已成为博物馆供奉的对象,在电影院少有人捧场。而阿巴斯非常低调,他仍然尝试让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故事,用最低限度的实与虚的交织来让观众感到所观看的影片不只是存在于镜头之前的艺术品。

  尽管出生在封闭的伊朗,他却没有夸张地引申当地的民俗符号来表达,他的创作更多的来自个人的经验,直接诉诸观众直觉,而无法成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等分析框架下的标准解剖物,正适合“理论疲劳”之后世界各地的文化人的观看趣味。在法国,他的电影出现在艺术院线中,也能得到法国的电影制作公司支持来拍摄电影,反倒在伊朗很难上映了。

  现在,阿巴斯的名声让他能得到借助国际性的资金拍摄电影,2005年,他与肯·洛奇、艾马诺·欧勒米合作执导了三段式电影《车票》,而最近他正在秘密后期制作一部叫 《Shirin》的电影,这部他的“冒险之作”将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露面。另外,将由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新片《合法副本》将于今年3月5日开拍,这也是他的第一部非伊朗语的剧情片,讲述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年轻艺术画廊主与一位中年作家的相遇。600万美元的投资对阿巴斯来说算是大制作,因此也进行得格外谨慎。

  从翻译到巡回展览

  2006年底以后的一年是阿巴斯传播的另一个高潮。在阿巴斯艺术展巡回的同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法国 《电影手册》杂志1995年7/8月号文章的合集),其中包括有单万里之前翻译的文字。李宏宇翻译的 《随风而行……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诗集》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为记者的李宏宇在戛纳电影节上采访过阿巴斯,他最直接的感觉是“他其实就是一个诗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