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有感于两次罢工(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44 经济观察报

  当然,最基本的时代背景是不同的。过去的罢工是发生在物质匮乏、人们还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背景下;而今天,欧美早已进入丰裕社会,问题已经不是生存而是改善。衣食无忧是造就轻松的基本条件。但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个因素是我们需要加以注意的。其一,罢工的经济与福利性质。无论是美国汽车工人的罢工,还是这次法国的大罢工,所涉及的都是福利待遇等具体的利益问题。而各国关于罢工的立法几乎都规定,合法的罢工要与具体的利益要求相联系。如法国的法律就规定,合法的罢工必须是具有未满足的职业性主张和要求,包括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要求雇主履行义务、反对集体裁员等等。丰裕条件下对具体经济与福利目标的要求,本身是比较理性和有限度的。这与此前带有很强政治性的罢工是明显不同的。其二,罢工工人的保障。在欧美,工会和相关制度的健全,保证了罢工者的退路。《纽约时报》报道说,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如今拥有一项将近9亿美元的罢工基金。如果属于联合会的汽车企业员工举行罢工,UAW会向他们支付每人每周200美元,以弥补罢工对员工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个保障避免了罢工的不可逆转的对抗性。

  这当中尤为重要的是,罢工虽然是一种具有较高强度的抗议行为,而且这次法国罢工的抗议对象恰恰是政府,但这种抗议实际上是在社会已经规定好了的模式中进行的。一时之间好像剑拔弩张,但这种剑拔弩张实际上是一种有规则的对峙,一种有控制的冲突,一种目标有限的博弈。换言之,这种冲突是在社会设立好了的管道中进行的。这个模式就是相关的法律安排。只有当一个社会完全缺少由法律设定的管道的时候,罢工才成为一种失控的现象。但这与其说是由于罢工本身,不如说是由于法律的缺陷。

  还有一点应当提及的是,在罢工事件中,在场的似乎只有罢工者和抗议的对象双方,但实际上在场的不仅是这两方面。在对抗资方的罢工中,还有政府和社会中民众的存在。在针对政府的罢工中,还有社会中其他民众的存在。这些他方因素,也是使得罢工能够保持在健康轨道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法国的罢工僵持不下的时候,一次重要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法国民众仍然支持总统萨科齐的改革计划。法国《费加罗报》最新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萨科齐在与铁路工会的对阵中赢得了民心。68%的受访者认为罢工“不合理”,69%的受访者希望政府 “不要屈从工会的要求”。公众的态度对于打破僵局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由于有其他力量的存在,走极端、鱼死网破成为不智的选择。于是,就有了以妥协解决问题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最成功还是最失败的罢工中,最后的解决往往都带有妥协的因素,很少有全输或全胜。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