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揭开公司的形象外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16:00 华夏时报

  番薯

  当看到《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的新书封面时,第一个想到的竟是中国平安

  说实话,我个人并没有享受过平安的优质服务,但也由于受到媒体报道和形象广告的“冲击”,想象这样一家优秀企业,头顶上应该戴着天使才有的“光环”;不幸的是,好企业的背后还可能拖着一只魔鬼的“尾巴”。

  对于平安下道德判断的可不是我,而是身边不少最近对平安满腔愤怒的朋友们。

  缘起1月21日,中国平安“趁热打铁”宣布增发方案,1492亿元的总融资额把投资者吓坏了。结果如下,当日平安A股开盘就奔跌停,成为市场公认的股市“1·21暴跌”的元凶;接着22日再一个跌停,100元股票只两天就落到了80元以下徘徊的地步。

  公司统治了一切

  按照一位投资高手此前的话:“平安是家好公司!”可好公司增发,市场却“用脚投票”。平安是一家好公司,业绩好,形象也好,而且目光也“远大”。上市还没有多久,为了更伟大的目标,也就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决定继续向市场伸手要钱。

  对利润与权力的追求有没有错?平心而论,从市场行为来分析,不能对平安做任何指责。难道我们的舆论不是每天都在呼吁中国多出一些伟大企业吗?要伟大,一是要够大、二是要够赚钱不是吗?平安增发,可不就是为了这样伟大的目标吗?一个为了伟大目标的实践为什么会让市场发出“不道德”的指责呢。

  “公司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公司》一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悖论。思考这样一个悖论,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后变成世界第一第二市值的公司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到底要“公司”发挥怎样的作用?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每一个方面要走多远?这里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公司》的作者乔尔·巴肯是一位法学权威,在他的批判性视野里,短短150年间,股份公司就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膨胀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支配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今天的公司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决定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公司就像当年的教会或者君主一样,摆出一贯正确的、全能上帝的姿态,用辉煌的建筑和精致的陈设来制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它具有人的权利却没有人的道德感,惟利是图,剥削成性”。

  我们可以体谅巴肯为什么要把话说得这么极端,因为在大众舆论中,只有极端的表白才能引起公众的重视和反思。公司真有这么大的问题吗?可以说,《公司》所指出来的一切概念都言之有理,比如公司是一部“外部化的机器”、“民主有限、公司无限”等等。《公司》还为我们描述了西方股份公司在其成长过程中,为了减少社会摩擦,不断为自己披上新的外衣的过程,所谓“旧的公司、新的形象”。

  这种形象外衣无所不在,但公司的制度化本质却难以改变。不少伟大的公司出问题时,它的形象就会原形毕露,但是作为强大的制度产物,公司很快又通过巧妙的公关战役扭转了社会舆论的不利影响。公司具有的强大财力人力物力,还可以让其得以扫除一切挡住他们去路的障碍,包括限制公司自由剥削人们和榨取自然资源的管制措施,结果是法律保护劳动者以及保护环境免受公司行为损害的能力大大减弱。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已经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行而集中爆发,让员工集体辞职,然后重新上岗,其中少不了那些响当当的公司。

  市场真的完美吗

  不过,我们真的需要如此苛求公司吗?难道公司不是人类经济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吗?它以“有限责任”的方式集合了社会的财富,去从事风险更加巨大同时回报也巨大的人类进步必须的开拓性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制度本身就是人类最巨大的财富。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