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兴安岭的艰难时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1:48  经济观察报

  刘长杰

  在当地人看来,大兴安岭长达250天的冬季里,现在才堪称真正的冬天。

  2008年元旦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的最低气温一度达到零下46度。1月16日,17点刚过,看到街上已没有几人,在露天市场的雪地上站了一天的老郭决定收摊,准备回家吃晚饭。“今天只卖了二斤榛子,赚了不到十块钱。”老郭一边跺脚一边收摊儿,“天这么冷,谁乐意出来买东西。”

  虽然也是林区,但老郭卖的榛子、松子,都不是本地林区自产。“榛子是美国的,松子是小兴安岭的。”老郭是森林坚果的行家,“大兴安岭没有红松,所以不产松子。”从16岁进山伐木,到46岁下岗回家自谋生路,老郭一直是这个国有林区 “大集体”编制的工人。因为不属于国企在编职工,所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林业艰难时,老郭成了第一批下岗出局的伐木工。

  此时此刻,在漠河县东南100多公里的富克山中,老孙和他的六个工人正在探照灯的帮助下,紧张地装运木材。“因为(到县里的储木场)运距太远,白天伐倒的木头到夜里7点才能运完。”老孙说,“能多干点儿就得多干点儿,咱们就靠这几个月呢。”

  20年前,“5·6”特大森林火灾让这片原始林区同时成为5个林场的主采伐作业区;10年前,“天保工程”从包括这里的大兴安岭开始试点。然而,时至今日,富克山仍然没有常住人口,没有标准公路,没有移动信号。

  老孙一伙人挤住在一个近20平方米的塑料棚子里,棚子是在密林中临时搭建的,通铺、厨房、餐厅、储物间一拥而入,棚前是一垛烧火用的木段,棚后10米远则是一个1平方米见方的塑料围子——厕所。在4个多月的主采伐作业期间,从早上5点到晚上7点半,身为工头的老孙和工人们一样,每天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才会走进这个温暖的家。

  进入寒冷的冬季,当东北大多数农民选择在暖屋热炕上“猫冬”的时候,林区工人的生产旺季才刚刚开始。“气温还会下降,山里的最低温度下降到零下50oC以下,很平常。”老孙说,塑料棚是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那之前,他们上山伐木住在木制窝棚或地窖里。

  一个完美计划的夭折

  大兴安岭是中国地域最北、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在这块大小与奥地利国土面积相当的土地上,有林面积达到73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超过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从1964年2月开发到现在,大兴安岭累计向全国贡献的商品木材近11亿立方米。不仅如此,生活在东北三省的人们或许还不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78.6%的大兴安岭,每年创造的生态效益高达1100多亿元。

  但这个绿色宝库,在开发前一直是林业职工的禁地。日本人侵略东北期间,他们也曾采伐过一部分沿江两岸的优质林木,然后通过黑龙江放排运出。东北解放后,因为顺江水运木材的运力有限,所以国家希望能从陆路挺进这片原始林区。

  1956年、1958年,国家曾先后两次大规模地派林业职工进入大兴安岭,开发原始林区,后来都因自然条件太过恶劣而宣告失败。“大兴安岭的突出特点就是冷。”大兴安岭地委党史研究室离休干部于长海说,“当年开发时,白菜冻得像石头,想吃要用斧头劈;冬天背水用麻袋,五月六月吃干菜。虽然现在偶尔也有零下50度的时候,但这和原来相比,差得远啦!”

  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依靠公路无法立足林区的情况下,1964年2月,中央批准了《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决定由林业职工和铁道兵部队共同开发大兴安岭;同年,大兴安岭特区成立。到1966年,铁道兵建成了贯穿大兴安岭原始林区225公里的铁路干线,火车也随之从加格达奇开到了塔河,林业职工第一次在林区站稳了脚跟。

  当年大兴安岭的林木总蓄积量评估为7亿立方米,按照这一数据,根据小兴安岭 (伊春,1949年即大规模开发)的开发经验,大兴安岭制定了这样的开发计划:每年开发100万立方米,然后原地补种、抚育新林,这样连续开采70年,待原始森林资源枯竭后,70年前第一批人工抚育成林的小树,也已成长为同样蓄积量的可再伐林木。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这个完美的计划还没开始执行,就被“铺上铁路,拿下木头,支援国家建设”的口号湮没了。在“采伐才是首要任务”的思想指导下,原计划年采100万立方米原材的生产能力,被逐渐提升到300多万立方米;开发者们学习前苏联的“捷伐”模式,对原始林区实施的是“剃光头”的作业手法,在采伐了大树的同时,也毁掉了小树;与此同时,林区工人为了抢任务,开始习惯于“人跟林走”的“会战”生产方式,一个伐区干上一两年就转场,而且只采不育。至此,“原地补种、抚育新林”的计划落空。

  多年以后,随着野生小树的缓慢生长,林区人发现,即便是及时抚育了新林,在90天短暂的生长期和与小兴安岭相比极为贫瘠的土地的双重作用力下,该地区“70年一轮回”的永续经营计划依旧会落空。

  “1964年栽下的樟子松,到现在根部才30厘米粗。”大兴安岭离休干部刘景坤老先生说,“按这样的生长速度,百年成树已算大功。”

  十万多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会战”,一直持续到1980年以后。此时,大兴安岭南坡的林木越来越少,为了拿到更多的木头,林业职工在深入已开采林区腹地的同时,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大兴安岭北坡。

  1987年

  地处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就在大兴安岭的北坡。为了开发漠河的林木资源,1981年,国家批准该地建县,并与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此后,西林吉林业局下属的5个林场 (河湾、河东、前哨、古莲、金沟)开始兴建,一段光辉岁月就此展开。

  1981年,河东林场成立。因为当时原始森林的林木蓄积量情况乐观,按照永续利用的原则,河东林场制定了一个60年的开发计划。

  “那时候林场职工就业好,工资还高。”河东林场老职工王在坤老人说,路边就是原始森林,从伐木点到储木场,最近的距离只有四五公里远,不像现在,动辄就七八十公里,上百公里。像其他林场一样,河东林场此时职工最多,住户达到300多家。

  那场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森林大火,彻底终止了河东林场延续了6年的好时光。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爆发。在烧毁漠河县城之后,火乘风势,分两路夹击了河东林场,几乎一夜之间,河东林场的大部分林地就遭到了大火的吞噬。而隶属于西林吉林业局的5个林场,无一幸免,均遭重创。

  事后统计表明,“5·6”特大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5亿多元。火灾烧毁了大兴安岭101万公顷的林业资源,其中,有林地受害面积占70%,大片树木被烧死的占41.2%;大量的幼中林被烧毁,荒山秃岭随处可见,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76%下降到61%。

  “5·6”大火共损毁9523.3万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虽然这只相当于大兴安岭林木总蓄积量的一成半,但由于大火烧毁的西林吉、图强、阿木尔和塔河是当时大兴安岭北坡林木资源最好的4个林业局,因此,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大兴安岭的开发总周期比原计划缩短了一半还多。

  “那场火灾是大兴安岭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大兴安岭发改委左方副主任说。

  此后三年,按着国家林业局的指示,大兴安岭地区组织了大量的本地职工、外地人员以及现役军人,来抢运“火烧木”。

  所谓“火烧木”,就是火烧区的树木。在该地火烧区,被严重烧毁的林地面积只占31%,中度和轻度的占48%,剩余两成多的面积为未烧区。

  “本来,很多过火的林木都没有被烧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着火的时候,春天已经来临,很多树木都处在返青期间,就算被火燎了一下,其实也没大碍,能够正常生长。但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认为,火烧木即使能够存活下来,恐怕也会引起森林病虫害,因此建议抢运火烧木。”西林吉林业局的一位官员回忆说。

  因为是抢运,所以火烧区的树木统统被砍倒。更有甚者,当时有很多外地人打着抢运“火烧木”的幌子,砍倒了并未过火的林子。

  “当年没伐的火烧木,都活到了现在。今天看来,抢运火烧木的行动值得商榷。”该地区老干部局的一位退休官员指出,火灾和抢运,从经济角度看,是大兴安岭林木资源的两场浩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