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用建设性思路解决调水公平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11:42 财经时报

  北京 雅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分别带给河北省和北京市每年40亿与10亿立方米的水量。这项褒扬与非议同样多的浩大工程在未来十年,至少会给北京与河北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机会。”——这是最新一期《财经时报》“奥运大调水”一文的结尾。

  而在调水之前,尽管我们仍然无法喘息,但并不应该停止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北京缺水的情况到底怎样?

  笔者想起当年从事导游工作时的一个经历:有一次带领一个欧洲的农业考察团观摩北京的东北旺乡的一处农业示范区,乡领导指着灌溉水渠向外国专家介绍说,“这些庄稼都是抽取深层地下水灌溉,不仅旱涝保收而且没有污染”时,外国专家却转过头来悄悄和我说:在他们国家,深层地下水是严禁开采的,因为这些水是几千万年前地质构造产生的,不属于可再生资源。另一位外国专家则说,在他们国家,如果实在缺水,被迫稍微抽取一点深层地下水,也必须想办法立刻回灌,否则就会破坏地质平衡。当时一位陪同的国内专家则苦笑着和我说:“咱们的这种平衡也不知道已经被破坏几个轮次了。”

  由此可见,无论从国际惯例还是从资源的地质、生态意义上说,深层地下水都不应该属于常规资源。而目前北京却将地表水、地下水和省外调水作为水资源的三大常规来源。由此可见,北京的水资源的实际缺口要大于目前的计算口径。

  笔者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个经历:有一次在游览位于北京河北边界的金山岭

长城时,在极陡、且极度缺水的山坡上发现仍然有作物种植。问当地农民,说是这里的农民轮流租用抽水灌溉设施,无论用多少水,收费都是按照每小时五毛钱计算。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尽可能的超量抽水。据笔者观察,每小时用水肯定超过1吨,这还不到城市水价的十分之一,目前一吨淡水用于工业的边际产出达到30元左右!但是,大量的宝贵淡水资源被消耗在了效率极低的山地作物上。

  显然,在水资源总体不足的情况下,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调水,符合经济学的第一要义——效率性。那么,我们是否有办法同样也保证公平性呢?

  笔者认为,更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是逐步将经济发展条件较低的水源涵养地的农牧业人口逐渐向下游地带迁移。

  这种方式看似将进一步增加平原地区的人口承载压力,但首先,平原地区的人口承载余力仍然大于山区,更重要的是,华北平原地区的人口承载压力主要是水资源瓶颈。而将上游人口迁至下游,因此避免了水资源在上游遭到“金山岭式”的浪费和污染,在总体上将增加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就能大大增加下游的承载能力。

  至少,我知道,人口密度和资源贫乏程度比中国北方还要高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

  来稿信箱:lianxiwomen@chinabusinesspost.net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